9省市可查个人信用报告:珍视个人“经济身份证”

2013年10月31日 07:58   来源:经济日报   

  核心提示

  如今,通过网络就能拿到个人信用报告,这是适应市场需求、唤醒和提升个人信用意识,进而健全社会信用体系的重要一步。但若要真正提高社会诚信水平,还需进一步提高个人诚信意识,完善相关制度。

  本期“经济日报 中央电视台联席评论”关注话题——珍视个人“经济身份证”。

  最近,继江苏、四川、重庆3省市试点之后,央行个人信用报告网上查询服务试点扩至9省区市。通过这一信用平台,个人可以坐在家里查询信贷、欠税、强制执行、行政处罚及电信欠费记录等个人信用信息,打印个人信用报告。

  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个人信用记录是居民的“经济身份证”。办过房贷的人都知道,这张“身份证”一般都是银行放贷中的“必考科目”,能不能在银行借到钱,甚至说利率能不能多打几个“折扣”,都与此息息相关。不仅如此,小到信用卡办理,大到应聘工作,个人信用状况无不是重要参考依据。

  以往要想拿到这张“经济身份证”,只能到央行各分支机构现场查询,但如今在网上就能搞定,降低了交易成本,也为更多的人主动关心、了解自己的信用记录提供了便利。这是个人信用信息数据库与用户实现信息对称的一大步,更是适应市场经济需求、唤醒和提升个人信用意识、健全社会信用体系的重要一步。

  按照央行的统计,截至今年第二季度末,全国累计发行信用卡3.64亿张,授信总额高达3.98万亿元,信用消费遍及日常生活的每个角落,中国已进入名副其实的信用经济时代。

  在这个时代,信用记录影响深远,千万别把“经济身份证”不当回事。“守信是金”,好信用可以成为个人无形资产甚至能当“钞票花”;反之,“失信寸步难行”,不良信用记录将让信用变成负资产,影响失信者的社会地位和交易能力。因为无论是谈合作还是交朋友,赖账的人、不讲诚信的人都是不受欢迎的,那些曾有过恶意拖欠和逃废银行债务、逃骗偷税、商业欺诈等违法犯罪记录的个体,更会令人畏而远之。

  珍视“经济身份证”,离不开个人认识的提高。一个公民要想“立信”,没有特殊的捷径可走,办法只能是像爱惜眼睛一样珍惜自己的信誉,谨慎对待涉及自身信用的各种行为,尽量避免不良信用记录的产生并被“记录在案”。对于那些存在争议的信用污点,不怕麻烦,及时申诉。

  珍视“经济身份证”,更离不开制度的完善。在市场经济比较成熟的国家,从个人情况的采集、信用评价,到争议申诉,都有着一整套相对科学严谨的征信体系,并“渗透”到经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而使得很多人宁可失去房子、工作、金钱,也不愿失去信用。现在,我国这方面建设仍相对滞后,特别需要提出的是,眼下的个人信用报告几乎都是银行单方面说了算,报告的公信力、可信度不足,虽然也可以申诉,但申诉程序多、银行“架子大”,让很多人望而却步。从这个角度看,在重视个人“经济身份证”的同时,也要在完善银行信用报告、企业信用报告等上下功夫。一个在服务上有着许多不足的银行,很难示范带动出一群讲信用的客户。

  个人信用认识提高了,自然会推动社会信用重塑与提升;整个社会信用状况硬起来了,反过来又会引导人们更加重视自己的“经济身份证”。这是一个良性互动,我国社会信用体系的明天值得期待。

  (本文执笔:马志刚)

(责任编辑:周姗姗)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