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重应急轻防灾是时代的落伍

2013年10月14日 08:59   来源:环球时报   高建国

  “菲特”台风来临之时,我刚好在浙江,听浙江电视媒体报道,仅这一个县级城市的直接经济损失已达到200亿元,创今年浙江省之最了。

  提起余姚,大多数人都会想起迄今7000年前的河姆渡文化。就在“菲特”台风暴雨给余姚带来洪水淹城之时,河姆渡文化遗址恰经受住了洪水的考验。因为河姆渡人创造了干栏式建筑来抵御洪水。所谓干栏式建筑,主要为防潮湿而建,长脊短檐式的屋顶以及高出地面的底架,都是适应多雨地区的需要。目前看到的干栏式建筑构件遗物,均是深深扎根于地下的木料。考古工作者将木料周围的泥土挖开,发现每根木料均有数丈之高。先人们一般居住在二楼,一旦洪水侵袭也不用怕。

  如今的余姚城,多是钢筋水泥的高层建筑,为何这些高层建筑在防洪方面还不如河姆渡时期的木构建筑?我不想与古人对照,还是从与余姚的地理、气候条件类似的浙江嘉兴、湖州市说起。本世纪初,两座城市均花费数亿元修建了抵御洪水的大包围工程。大包围一词,很形象,即用主导河道来控制城市的防洪。防洪大包围工程是环绕城市规划范围外围,利用区内河网的调蓄功能。中心城市的防洪能力达到100年一遇。什么叫灾害?没有办法应对,才会产生灾害。同样的洪水如果发生在嘉兴、湖州,结果肯定不一样。

  一个灾害过程由“预测、预防、应急、重建”4部分组成。我们不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应急上,目前就是这么做的,各级政府都有一个应急办公室。我就奇怪了:为什么不能把应急办公室更名为防灾办公室?2000多年前的荀子曰:“防为上,救次之,戒为下。”联合国前秘书长安南说:“灾前预防不仅比灾后救灾更人道,而且更经济。”

  一个美丽中国,不能没有坚强的防灾体系,缺乏这种防灾体系,还会继续遭受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余姚洪水类似的大灾情。目前我们的精力过多放在应急上,肯定是时代的落伍。灾害一次次敲起了警钟,有的把风险产生原因放在雨量过大、地震过大等自然因素上。实际情况是每一次灾害,都可以肯定,我们的工作是有缺陷的,需要踏踏实实地找到原因、加以改进,以免下次再受灾。然而,我国农村延续数千年的岁修制度已告罄,冬春时节大兴水利工程已成奢望。从来没有听说过世界上有哪一个国家用消防车去抗旱。

  值得欣喜的是,一些地区的领导高瞻远瞩。1997年9711号台风过后,浙江省以砸锅卖铁的精神,修起千里海塘,挡住了一次次强台风和风暴潮;2003年新疆巴楚-伽师地震后,新疆施行抗震安居工程,地震高发区的农民住进了新房,10年来已成功抵御了50多次破坏性地震。相信,洪水过后,余姚人会深刻检查城市防洪工程规划,大规模投入水利建设,同样也在每个余姚人脑子里都筑起一道“防洪堤防”。▲(作者是中国灾害防御协会副秘书长、中国国家减灾委员会专家)

(责任编辑:周姗姗)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