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网友爆料称,8月20日,湖南双峰县杏子铺镇溪口村十余位村民跪在地上,拦住双峰县县委书记吴德华的车,请求关停当地一家排放毒气污水的氯酸钾企业。双峰县委书记吴德华昨天表示,该企业排放符合环保部门标准,但噪声超标,已责令该企业停产整改。(9月15日《新京报》)
深受污染之害的村民,向政府主张治污本是正当的权益诉求,而这样的诉求却需要以下跪拦截县委书记车子的方式来表达,自损尊严作为寻求权力眷顾的筹码,更像是权益在向权力乞讨。跪访之类的由来已久,领导重视任何事情都立竿见影,似乎也成了解决问题与诉求的捷径,其背后还是维权渠道的堵塞与或缺,用极端的方式找领导其实是一种悲哀。
诸如个案,被指排污的企业2001年就存在,自建成以来,曾多次导致村民养的鸭子、鱼类死亡,并且企业生产噪声扰民,由此引发的权益损害不断。今年5月6日,企业发生氯气泄漏,致使村民300亩竹子死亡。按理说,这种泄漏属于一次严重的安全生产和环境污染事故,事故发生后环保、安监等部门都应主动介入,调查处理,仔细善后。然而,相关部门不仅缺少作为,反而对于村民的多次反映,未能给予必要的重视。直至向书记跪访后,损害赔偿与停产整改才被提上日程。
综观“跪求治污”的过程,看到的是权力烙印,尽管这样的烙印满足了权益的诉求,但终究不是制度的产物,而是权力救济权益的结果。试想,没有一个严格有效的权益保障机制与权益诉求释放通道,单纯向权力要公平,难免不会让权益打折扣,甚至让尊严“下跪”。
污染不是好东西,谁都知道,但污染产生的“有毒GDP”让政绩饮鸩止渴,也不是什么秘密,在一定程度上绑架了地方的行政伦理。对待环境污染方面,一些地方政府显得暧昧,治污缺少动力,群众不闹、媒体不曝,便听之任之。诸如,邵阳化工企业污水直排资江,经微博曝光5个小时就被叫停,治污的动力来源不是权益的直接诉求,而是舆论压力。
环境权益得不到有效的保障,要么正常的诉求会变成向权力的乞讨,要么会将矛盾酿化成冲突。比如,去年影响最大的群体事件多是环境公益事件。与此同时,政府正常合理的发展诉求,还会遭遇到信任缺失的抵触,如PX项目从宁波到云南,到处流浪,一路被撵。
“跪求治污”见证环境权益的卑微。公民环境权益法律地位的缺失,无法使得公民成为环境保护利益制衡重要的第三方,游离在外的环境权益反而成为企业与政府共同瓜分的资源,导致了企业长期在高能耗、高污染的低端粗放徘徊,也导致了政府环境公信的日趋微弱。环境权益站不起来,政府与公民没有赢家。强化环境权益对环保的支撑,一方面要逐步破除GDP对环保的掣肘,转变发展模式,给环保机制重构创造条件;另一方面,要逐步开放环境公益诉讼通道,严格企业排放标准,健全环境损害赔偿法规体系,加大环境损害的民诉赔偿成本,让企业承担赔光家底的违规风险。
(责任编辑:周姗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