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很多湖南邵阳市民都接到一条短信,短信开头是:“邵阳人要说邵阳好,家乡才能真的好”。短信是邵阳市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委员会办公室发来的,短信称,请接到省里民意调查电话,同时给出了客观公正、积极评价的市民,凭通话记录可以领取误工补贴。(9月10日《新京报》)
民意调查,又称为舆论调查,是了解公众舆论倾向的一种社会调查,它通过运用科学的调查与统计方法,如实的反映一定范围内的民众对某个或某些社会问题的态度倾向。
上级部门进行民调的目的,本是了解当地综治建设等工作的真实情况,听取民众真实的安全感受,为科学决策、政府效能评价提供依据。然而,邵阳市相关部门却大搞形式主义,不惜花钱“买”好评,使原本具有积极意义的民调变了味。
其实,如此大规模地向市民群发短信做工作,目的只有一个:调查电话打进来,不要“说错话”。为了“激励”市民,于是也就有了进行所谓的300元的误工补助。说白了,邵阳市相关部门之所以砸重金“换”假话,就是为了得到省上考核组的肯定,以达到某些官员“脸上有光”的目的。
不知从何时起,所谓的“暗访”变成“明查”,所谓的“民意调查”变成了“官方自查”。这种往自己脸上“涂脂抹粉”,为了政绩需要,自导自演调查把戏,自我标榜“满意”,无疑很不可取。因为这种“安排性调查”,导致调查情况“失真”。在层层做好群众“思想工作”的状态下,很难看到实情、听到群众的真话,不仅堵塞群众言路、无法联系群众,反而会引起一些群众的反感和不满。“民意调查靠排演”的行为,损害了政风,让政府蒙羞,与当前党的群众路线实践教育活动格格不入,影响了决策的科学性。
目前全党正在开展党的群众路线实践教育活动,希望相关部门和官员牢固树立群众观点,畅通群众表达诉求渠道,主动倾听群众意见,对照“四风”认认真真“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以实际行动对作风之弊、行为之垢进行有效的大排查、大检查、大扫除。一些地方应借此机会深刻反思,在各种民意调查中是否真正尊重群众,民意表达是否受到了权力的干扰。
(责任编辑:武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