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项在全国范围对小学四年级至高中二年级的数千名未成年进行的调查显示,如今,七成青少年依赖手机阅读,“几乎都不看书了”;排在青少年书籍阅读目的前列的是“打发时间”、“好玩”。报告称,浅阅读、泛阅读、碎片化的阅读改变了青少年的思维方式,形成了喜看、喜听,不问为什么、不独立思考的习惯。(8月25日《北京晨报》)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思维方式决定着将来社会和国家的思维方式。从这个意义上讲,青少年不问为什么、不独立思考的习惯,让人堪忧。但若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厘清一个前提,即青少年独立思考的缺失和不少青少年依赖手机阅读之间有无必然联系。
当前,原本作为一种通讯工具的手机,越来越成为一种附加值逐步增加的移动便携式介质,承载了包括阅读在内的诸多功能。在如此便携的技术语境下,绝大多数青少年不依赖手机阅读,反倒是让人觉得匪夷所思。从这个角度看,依赖手机阅读和独立思考缺失之间并无排斥关系。
从技术进步的层面看,依赖手机阅读应当是方便独立思考而非相反。与很多年长者聊天时,他们经常感慨,现在看资料、做研究多方便啊,打开电脑上网,各种资料应有尽有,哪像过去核对个资料还要翻箱倒柜。这种感慨说明,技术的进步理论上应当有助于思考,毕竟一事当前,运用现代化的手段进行核实,既快捷成本又低。
这样看来,将青少年独立思考的缺失归咎于先进的技术手段,不仅有失公允,而且会遮蔽背后真正的问题源。事实上,青少年独立思考的缺失,真正的问题在于社会的大环境和我们的教育方式缺陷。我们生活在一个急剧变革和转型的时代,在这样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集中出现急功近利、流于表面的现象。而独立思考是一项既费神费力又很难立竿见影的行为,如果大家都不愿意去独立思考,反倒一味苛求青少年为什么不去独立思考,是不是很具有讽刺意味呢?
独立思考最大的价值是明事析理,将事实搞清楚,把道理讲明白。如果社会上很多人都不讲道理,那么独立思考不仅会像“秀才遇到兵,有理讲不通”一样尴尬,而且也很难有用武之地。
遗憾的是,我们的社会中恰恰就有很多遇到事情不愿意讲道理的人,他们更倾向于以强弱对比的方式来摆平事情,加之一些政府部门在遇到这种不讲理的行为时,并没有很好地主持公道,就造成了越来越多的人认为讲道理没用,进而放弃了独立思考。我们的教育则习惯固定答案式的束缚性教育,不利于学生多角度的思考。
明白了这样的道理,就会发现,所谓青少年不独立思考的问题,并非是技术进步造成,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改革和完善我们社会的制度规则和教育方式,让讲道理成为一种习惯和风气,让教育能够容纳不同观点。
(责任编辑:李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