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书展的"低调"与"高调"

2013年08月14日 11:17   来源:东方网   怡然

  上海书展暨书香中国上海周再次迎客,在酷暑中为爱书人高擎起一片充溢书香的绿荫。

  连续10年了,每年盛夏时节,上海书展都成为申城的一席文化盛宴、一道精神大餐。上海人是热情的东道主兼品尝者,“入戏”、“入席”大快朵颐者还有近悦远来的全国乃至海外的八方宾客。

  今年的书展,不办开幕典礼,没有领导讲话,将“形式”减少到最低限度,更是将形式主义拒之门外,如此“低调”历来罕见,而其核心就是务实,务实的要旨则是一切为了读书人。

  看看上海书展的设计与安排,全然没有“市侩气”“铜臭味”,俨然是一个读者家园。为消暑降温,书展官网、微信、微博等将提供天气预报信息,书展现场展馆外设有户外喷雾降温装置及遮阳伞;为读者能随时联通互联网,书展现场免费WiFi功能全面升级,不设密码;强化导读导购服务,除现场的电脑终端自助查询机、官方网站的展销出版物查询服务,还免费提供多种读者手册;为方便读者快递寄存新书,全场设立3个快递服务点;为让读者能临时给手机充电,首次在展馆内引入10个手机充电站;设置医疗保障点,读者若有不适,可前往医务室,还备有轮椅供租用;最令上班族满意的,是书展期间每天都开放夜场……。这样的体贴周到,并非今年的“权宜之计”,也不是“心血来潮”,而是10年来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的日积月累而成,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地变化完善的渐进过程。因此也可以说,形式上的“低调”背后,是“高调”的以人为本,“高调”的全方位服务。

  这种“高调”,还表现在全城为书展营造的浓烈的舆论氛围。近一两个月来,上海的各种媒体连续不歇地报道书展的筹备、规模、新书信息,不惜版面地刊载书展的各项活动安排,让爱书人对书展充满热切期待,渴望对精美的新书先睹为快,也为读者徜徉书展、畅游书海前的“做功课”提供足够丰富的信息。

  “低调”与“高调”,在上海书展和谐地统一,使之成为一个全市共同参与的系统工程,从一个曾经的“沪版图书看样订货会”,由小到大、由弱变强,规模、品牌和实力不断提升:参展出版单位从170多家,增加到500多家;书展零售额从1300万元,上升至6000多万元;文化活动从170余项,发展到460余项,今年更是达到600项。因此就从出版业内人士的文化盛会,变成公众期盼的阅读嘉年华;从区域性的地方书展,发展成为全国性的公共文化服务平台。难怪多次出席上海书展的莫言有感而发:“这个夏天,上海这座城市因阅读而成为全世界最美的城市”,也难怪有出版人禁不住赞道:上海书展是“中国最好的书展——没有之一”。

  面对这样一个上海文化的景观性标志,文化事业的各个方面、其他领域的各个部门,是否都可以从中获得一些有益的启迪呢?是否都能在诸多工作中恰到好处地把握“低调”和“高调”的辩证关系吗?践行群众路线,需要联系实际,需要“把自己放进去”,上海书展力戒形式主义、务实为民的实践经验和社会影响力的形成,或许可以让我们触类旁通地思索良久、获益匪浅。

(责任编辑:武晓娟)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