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社会发展的一个动力机制

2013年08月05日 08:28   来源:北京日报   董德刚

  社会发展大体表现为“问题→不满→表达→改进”四个环节前后相继的周期,然后由改进再到新的“问题→不满→表达→改进”,这是一个循环往复、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谈社会发展的一个动力机制

  社会发展意即社会向好的方面演进,是作为主体之人能动改造作为客体之社会的实践过程。从主客体统一之历史过程的角度看,社会发展大体表现为“问题→不满→表达→改进”四个环节前后相继的周期,然后由改进再到新的“问题→不满→表达→改进”,这是一个循环往复、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也是社会发展的一个动力机制。

  ●所谓“问题”——指出一个社会存在问题,并不等于对该社会的完全否定

  在社会领域中,问题是社会现状与一定的主体需要不适应而产生的有待解决的社会矛盾。人们之所以要能动地改造世界包括社会,其根源就在于人们的各种需要与世界不能满足他们需要之间存在着矛盾。正如列宁所说:“世界不会满足人,人决心以自己的行动来改变世界。”作为高级动物之人的需要,以动物性生理需要为基础,同时又生长出社会性需要,并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且永远不会停止在某一水平上,因而它同世界之间也永远存在着矛盾。这个矛盾是人类一切矛盾的本源,也是分析社会发展机制的基石。

  任何一个社会都不可避免地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譬如,社会自身结构体系的矛盾、失衡,社会供给与一定主体需求的错位,社会实际状况与一定主体意识的不平衡等等。问题是多种多样的,有不同层次、领域、时段之分,它们又都有局部性问题与全局性问题或枝节问题与根本问题之别。

  指出一个社会中存在问题,并不等于对该社会的完全否定。倘若所指问题是局部的,那就等于肯定了该社会主要方面是合理的、健康的。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人们总要提出一定的目标、任务,这是自觉实践不可缺少的要素。而目标、任务在很大程度上还是问题的另一种表述方式,它们本身就是有待于解决的问题。

  ●所谓“不满”——在通常情况下,不满是推动社会改变现状的一种主要动力

  不满是一定主体对某种社会状况的否定性评价,是问题在一定主体意识中的映射,是主观对客观的反映,它来源于客观问题,但又有鲜明的主观自觉因素。从强度上看,它大体可分为不满足、不够满意、不满意、很不满意、深恶痛绝五个等级。从不满的主体上分,有少数人与多数人、下层与上层、这一阶层或群体与那一阶层或群体等区别。从指向的领域分,有对整个社会不满与只对其中某一方面不满之别。从不满的内容层次上分,有低级不满(对与个人低级需要相连的生存条件的不满)、中级不满(对与个人关系密切的发展条件的不满)、高级不满(对更广大范围的国家事务、社会道德状况等的不满)等。

  不满有合理与不合理的根本性质之分,这是一个重要区别,但如何划分合理与不合理却并非易事。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精神,从原则上说,能否增进人民利益即公众利益(包括合理的个人利益)是核心尺度,它标志着其方向是否正确,此为价值性标准;而是否具备实现条件则是基础尺度,它标志着其可行性高低,此为科学性标准。它们是核心与基础、目的与手段的辩证统一。这就是说,反映人民利益、反对不良现象的不满,是合理的,在此基础上,可行性条件愈充分的不满,其合理性愈高;而损害人民利益的、要求过高又不具可行性的不满,则是不合理的。对人民和社会来说,合理的不满是积极的因素和好事;只有那些不合理的不满才是消极因素和坏事。后者在现实生活中表现为罔顾公众及他人利益而只谋个人及小团体之私,片面的、极端的、过激的要求,缘于孤陋寡闻、主观臆想之“问题”的怨愤等等。毋庸多言,这类区分都具有相对性。

  在通常情况下,不满主要来自社会下层,是推动社会改变现状的一种主要动力。一般地说,需要不能被满足,特别是受到损害的人必然产生不满。只不过有的不满受到社会压抑,严重时甚至主体已经麻木,久痛不觉其苦。同时,社会上层也会有一定不满,它也是改变社会现状的重要力量。在社会量变时期即社会基本制度不变期间,前者大多要和后者结合并且通过后者才能起作用。

  不满也是相比较而存在的。譬如,有些人生活境况比过去有所改善,但相对于其他生活更好的人或更高的标准还有差距,也会产生不满。一个国家的民众的生活在同自己的纵向比上虽有较大进步,但横向看即相对于其他国家人民更好的生活,人们同样会产生不满。对此,马克思有一段生动的话:一座房子不管怎样小,在周围的房屋都是这样小的时候,它是能满足社会对住房的一切要求的。但是,一旦在这座小房子近旁耸立起一座宫殿,这座小房子就缩成茅舍模样了。那座较小房子的居住者就会在那四壁之内越发觉得不舒适,越发不满意,越发感到受压抑。这就是说,横向比较(实质是社会比较)比纵向比较(实质是自我比较),更容易刺激人们的敏感神经。

  ●所谓“表达”——有适当的表达,才可能有一定的改进

  表达是一定主体用语言、行动等有形方式表示自己的意见和态度的行为。表达的形式具有多样性,大体可分为语言表达(有声语言和文字符号)、形象表达(体态、图像、音乐、组织标识等)和行动表达(礼仪、集会等)三种。人之所以不同于动物,显著特征之一,就是人所独具的“第二信号系统”——语言表达系统。语言表达能够提供的信息量最大,因此应予特殊重视。

  表达的作用是反映社会状况并且向公众传达自己的意愿,包括反映问题和不满的信息。表达的内容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陈述经验事实,一类是表露情感和意愿。后者可统称为表达主体意愿。表达的进一步延伸,就是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对策和措施等,它体现主体意愿,同时也不得不考虑经验事实和现实条件,是对未来应当如何的期望。广义的表达包含寻求、获取、传播信息和思想三个环节,前两者即现在人们常说的知情权中所谓的“知情”,而“传播”即为狭义的“表达”。

  表达是关键环节。问题与不满都是具有必然性的存在,关键是人们有无适当的表达渠道及其宽窄程度如何。表达渠道愈窄,不满就愈易累积,当其爆发时破坏性就会很大;表达渠道愈宽,就愈容易宣泄和舒缓压力。有适当的表达,才可能有一定的改进;而压制表达,则会掩盖问题,影响改进。

  ●所谓“改进”——改进总体上是正向的变化,但并非理想化的直线运动,而是波浪式的前进

  改进就是改变社会旧有状况即解决存在的问题,使之有所进步。对于存在的问题表达合理的不满,如果下层和上层的意见完全一致或者至少是部分一致,就会实现改良(小修小补)和改革(大修大补)。若下层与上层的意见相反,则会出现两种情况:当下层力量足够强大时,就会发生革命,而在下层力量比较弱小时,社会整体将保持现状,但可能会发生局部冲突。而对不合理的不满,通过解释、疏导、批评等途径,即做思想工作以及心理治疗,可以使之化解,从而改善社会状况。这些都是改进的表现形式。

  改进总体上是正向的变化即发展,但并非理想化的直线运动,而是波浪式的前进,它会时而偏左,时而偏右,但总趋势是上升的、进步的,其根据是绝大多数社会成员都要求而且事实上也在不断增进自己的利益——这正是社会发展的实质内涵。改进也不是一次性的活动,它在很大程度上正如电脑改进一样,是一个不断针对存在的问题而进行修补、调试、升级的过程,这种持续改进正是社会持续发展的基础。

  (作者为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教授)

(责任编辑:李志强)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