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发展呼唤交往文明

2014年04月29日 09:21   来源:人民日报   路宪民

  交往文明应该成为全社会增进善意、提升人际温度的源泉。在社会成员之间高度依赖合作的现代社会,这应该成为文明的标尺

  社会发展是一个通过人的交往合作、实现持续进步的过程。表现在人们的日常交往领域,由公共生活领域扩张带来的交往范围拓展,必然会产生社会摩擦乃至社会风险。比如,一言不合,乘客就在飞机上大打出手;拦下拒交停车费的私家车,保安竟被车主围殴;一个未经证实的谣言,就能引发人群的恐慌和骚乱……各种不文明不理性的社会现象,让人们不禁追问:在人与人之间联系日益增强、社会总体相关程度空前提高的现代社会,该如何塑造我们的交往文明?

  社会生活中的种种不文明现象,一定程度上是由社会的陌生人化造成的。现代社会的发展是一个公共生活领域扩张的过程,处于高速发展时期的当代中国,更是以历史浓缩的形式,将各种群体纳入共同的社会空间,由此使得社会关系处于十分敏感的状态,极易诱发矛盾冲突。这在网络社会体现得更为明显,从一语不合就恶言相向,到动辄对无辜者展开人肉搜索,再到“秦火火”等人的造谣诽谤、寻衅滋事,虽然发生的空间不同,但都指向交往文明问题。这些行为不仅不符合社会交往的礼仪规范,而且突破了法律和道德底线。通过交往文明化解社会戾气,已经成为构建良性社会秩序的必然选择。

  交往文明首先意味着用对话取代对抗。这要求每个人都要学着使用话语而非拳头展开互动,用文明说服别人,而不是将社会领域变成争斗场所。这是文明社会的底线要求,是人群文化属性的反映。归根结底,人不是以生物属性而是以文化属性登上社会舞台的,要自觉将行为纳入社会文化的轨道,而不是任由性情驱使,依本能和情绪恣意妄为。

  交往文明还意味着社会成员共同遵守以礼仪为核心的公共交往规范。礼仪既是社会交往的规则和技巧,也是做人的道理和原则,行合礼之事,做明礼之人。现代人尤其要明了,礼仪不是古代社会的繁文缛节,而是开启人与人之间的心灵通道、化解因误会导致冲突的手段。比如,在拥挤的公交车里,横冲直撞的人总会引来白眼甚至同样粗鲁的回应,而一句“抱歉,借过”往往会带来充满善意的侧身。因此,尊重所有人的交往文明既是一种个体修养,也有助于培育优雅得体的社会风气。

  进而言之,交往文明应该成为全社会增进善意、提升人际温度的源泉。在社会成员之间高度依赖合作的现代社会,这应该成为文明的标尺。现代社会中形形色色的关联,都是通过交往实现的,它不仅需要人们的积极参与,更通过这个过程促进人们自身的文明化和现代化。快速转型的当代中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将各种身份的群体带入一个无所不包的公共生活领域,这固然意味着利益的差异和冲突,另一方面也是社会重组的过程:人们在不断的调整和学习中,逐渐统一在“文明”的内涵之下,通过文明交往的过程,社会及其成员逐渐产生文化归属和文化自觉。

  从送奶工早上送来一杯牛奶,到上班路上乘坐公共交通,再到网上和陌生人的互动,我们每天的生活都离不开和陌生人的联系;从物质需要到精神娱乐,再到安全感、幸福感的获得,每一方面需求的满足都借助于他人实现。交往文明不仅仅源于个体和群体之间的特殊利益需要,也是促进现代社会整合的必备手段。这要求我们在对社会深刻洞察的基础上,通过交往文明化解社会冲突,实现社会和谐与有序。

  (作者为西北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张无)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