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欺欺人的就业统计有不如无

2013年08月01日 07:26   来源:红网   胡一刀

  今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699万人,就业形势严峻。为提高就业率,一些高校将毕业证书、学位证书发放与毕业生签约挂钩,使毕业生们使出各种招数:自己刻章“签就业协议”,上淘宝网站购买就业协议等。山西某高校的毕业生小李,为同学盖章服务。在他的帮助下,一家30平方米的小超市一次性“签约”了5名本科生。(7月31日《新京报》)

  便利店成就业超市,估计谁也没有想到。不过,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比如,可以“自己签自己”。据《南方周末》报道,江苏某工科大学毕业生何光和三十多名同学一起与南京一家并不存在的商贸公司签了就业协议。而其实,这家商贸公司的“老板”就是何光自己。5月,在学校多次催促上交就业合同后,何光找到一家刻章公司,花了130元钱,伪造了上述公司的公章。

  就业率“掺水”已是公开秘密,不过,这丝毫不妨碍高校为抬高这一数字“无所不用其极”,归纳起来就是“三不主义”:没签就业协议的,不准答辩,不给毕业证,也不给学位证书。别以为高校真关心学生就业,它只是关心自己的饭碗和前途而已。因为按教育部规定,对连续2年就业率不足50%的专业要严格控制招生规模,就业率连续3年不足30%的专业要减少招生甚至停止招生。这年头,生源就是财源,高校才不会让这些“不和谐因素”影响自家前途呢。

  只不过一方得利之下,却是多方受损。首当其冲的是一些未就业学子:扰乱了他们享受最后校园时光的心情事小,逼迫他们造假违规事大。一些学生从未干过造假之事,冷不防来了个临别纪念,真是让人印象深刻。其次是准大学生,如果因了高就业率的虚假宣传,错选学校,那岂不是误人子弟?第三,自然是教育主管部门了。一堆繁荣的纸上数字里,自然找不到真相,也就少了研判各专业发展形势的一个依据,“雾里看花”又岂能看得真真切切?最后,难免让普通大众心生误解,一边是吓人的高就业率,一边是成千上万的“一毕业就失业”的主,你叫人家相信谁?不解内情的人,还以为没找到工作的人特没本事。要是一不小心揶揄几句,说不定会“口角之下动拳脚”,给社会戾气加重添一个活生生的注脚,可谓“不妙多多”。

  由此观之,毕业生“被就业”,就业率“虚高”撑的是高校面子,害的是毕业学子,搅乱了教育主管部门调控的棋子,也一定程度上糨糊了大众的脑子。如专家所言,由高校一手抓的就业率统计是“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这种自欺欺人的把戏,注定无法完成政策使命,如果不交给独立第三方来做,还是早点不玩的好!

(责任编辑:周姗姗)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