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公共单车困局有多重因素

2013年07月31日 08:07   来源:羊城晚报   耀 琪

  本地媒体日前对广州公共单车推行三年来进行了一番调查,发现一方面是经营公司入不敷出,勉强维持运营;另一方面,又是市民对这些公共单车多有微词。两方面都不讨好,让这个本来充满环保健康内涵的交通工具,几乎成了“鸡肋”。

  公共单车要经营得好,既要政府持续的大面积补贴,同时也靠市民需求的强力拉动。这两方面都做得比较好的,在国内大概也就是杭州了。杭州的公共单车网点非常多,政府持续加大投入,让其渗透了城区大部分街区,就像报摊一样,相应的,其数量也将近是广州的10倍。反观广州,最常见到单车的地方,往往在景区而不是市区,即使有市民使用,也多是为生计奔波和部分爱运动的年轻人,用的也是自己的单车。

  市民需求受限,源于在广州骑单车有诸多不便。一方面是绿道不成网,断断续续聊胜于无;更重要的是,以东风路为首的众多主干道对自行车禁行,至于小街道之间也难以连接起来,等于阻断了单车重要的生存空间。另一方面,网点缺乏扩展能力,做得越多亏得越多,当然不会让自行车公司有热情去拓展了。此外,两家公司互不兼容,也让市场彼此分割难以做大。

  当然,如果客观地看,公共单车不发达,或许是因为本地公交已经比较成熟且舒服,无论远近甚至社区之间,多有公交覆盖。加上广州炎热时间长、绿化量有限、热岛效应强烈。除非在部分塞车与红灯过密的路段,骑自行车不会比有冷气的公交车有更多优势。此外,微型老街区衰退、新城大地块开发,也导致了人们无法在家门口完成所有事情。这样一来,人们的出行半径剧增,公交对慢行系统就有明显的替代效应。科学城和大学城就是如此,看起来路况很好适合骑车,但实际上公交效率却远高于单车。

  至于政府有关决策者,也不愿意回到过去。他们或许认为与其让市民自由骑行,与GDP贡献率可能更高的机动车抢路,不如用大公交、大通路的方式取代。这种高歌猛进用工业思维解决城市问题的思路,在国内是普遍的。以至于有人说,外国人骑单车是时尚,中国人骑单车是草根。因为慢节奏、散点式的牧歌生活是没有商业价值的,是反工业化、规模化的,甚至连百姓都要放弃之。由此可见,杭州在国内只有一个,其精神基因和文化形态却是别的城市抄不来的,哪怕那些城市可以建几百个西湖,也不会愿意在“自行车城市”上做大文章。

(责任编辑:李志强)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