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广州公共单车困局有多重因素

2013年07月31日 08:07   来源:羊城晚报   耀 琪

  本地媒体日前对广州公共单车推行三年来进行了一番调查,发现一方面是经营公司入不敷出,勉强维持运营;另一方面,又是市民对这些公共单车多有微词。两方面都不讨好,让这个本来充满环保健康内涵的交通工具,几乎成了“鸡肋”。

  公共单车要经营得好,既要政府持续的大面积补贴,同时也靠市民需求的强力拉动。这两方面都做得比较好的,在国内大概也就是杭州了。杭州的公共单车网点非常多,政府持续加大投入,让其渗透了城区大部分街区,就像报摊一样,相应的,其数量也将近是广州的10倍。反观广州,最常见到单车的地方,往往在景区而不是市区,即使有市民使用,也多是为生计奔波和部分爱运动的年轻人,用的也是自己的单车。

  市民需求受限,源于在广州骑单车有诸多不便。一方面是绿道不成网,断断续续聊胜于无;更重要的是,以东风路为首的众多主干道对自行车禁行,至于小街道之间也难以连接起来,等于阻断了单车重要的生存空间。另一方面,网点缺乏扩展能力,做得越多亏得越多,当然不会让自行车公司有热情去拓展了。此外,两家公司互不兼容,也让市场彼此分割难以做大。

  当然,如果客观地看,公共单车不发达,或许是因为本地公交已经比较成熟且舒服,无论远近甚至社区之间,多有公交覆盖。加上广州炎热时间长、绿化量有限、热岛效应强烈。除非在部分塞车与红灯过密的路段,骑自行车不会比有冷气的公交车有更多优势。此外,微型老街区衰退、新城大地块开发,也导致了人们无法在家门口完成所有事情。这样一来,人们的出行半径剧增,公交对慢行系统就有明显的替代效应。科学城和大学城就是如此,看起来路况很好适合骑车,但实际上公交效率却远高于单车。

  至于政府有关决策者,也不愿意回到过去。他们或许认为与其让市民自由骑行,与GDP贡献率可能更高的机动车抢路,不如用大公交、大通路的方式取代。这种高歌猛进用工业思维解决城市问题的思路,在国内是普遍的。以至于有人说,外国人骑单车是时尚,中国人骑单车是草根。因为慢节奏、散点式的牧歌生活是没有商业价值的,是反工业化、规模化的,甚至连百姓都要放弃之。由此可见,杭州在国内只有一个,其精神基因和文化形态却是别的城市抄不来的,哪怕那些城市可以建几百个西湖,也不会愿意在“自行车城市”上做大文章。

(责任编辑:李志强)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寄望公共单车不再“长草”    2015年10月13日
  • ·不妨将公共单车纳入公交系统    2015年01月08日
  • ·广州创新机制造就“海归经济”    2016年07月19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