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积水难改”得动真格

2013年07月25日 07:39   来源:齐鲁晚报   本报评论员 葛亮

  近一段时间,我省多地降雨不断。雨一大,在城市里“看海”已司空见惯。网络世界里,用“看海”来相互问候更是成潮流。其实,城里本没有“海”,喊得多了,是对“积水难改”的调侃式抱怨。

  积水点的存在和危害,市民反映强烈,是个不折不扣的“老大难”。积水点里人难行车难过,遇上车熄火或丢失了的井盖,性命都堪忧。往大里说,这也是个人命关天的事情。

  其实,积水点不仅加剧城市内涝,让市民出行困难,对城市形象也是一种伤害。去年“7·21”暴雨后,北京为了挽回面子,就加大了治理力度。

  作为“老大难”问题,各地积水点的形成,原因复杂,既有历史欠账的原因,也有规划、垃圾、管线的原因。但更重要的原因是,“老大难”问题一般都牵扯部门多、需要新增投入,活不好干还难出彩。难题年年说,相关负责部门可能也有了“债多了不愁,虱子多了不痒”的思想。于是,也就有了一个积水点能“养活”多个记者的调侃。

  调侃的背后,是一种无奈。积水点的改造,成效不明显,缺少时间表路线图是重要原因。

  不可否认,一些城市的积水点,经过大力改造,已有了改观。聊城、济南的一些“知名”积水点已很难获得媒体的“聚焦”。但同时也要看到,积水点改造,离群众的要求还有不小的距离,一下雨就看“海”仍未从根本上改观。

  前段时间,为了解决问题井盖伤人的问题,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提出统一要求,各地要对窨井安装防坠网,2015年前所有井盖要上“户口”。要求提出后,各地落实很快,市民也对解决这个“老大难”问题有了盼头。

  在主汛期,解决城市积水点是最大的民生实事之一。借鉴解决问题井盖的思路,对积水点的改造,也应有个统一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定个不打折扣的目标。这需要有关部门主动站出来,牵个头,出台强有力的措施,来破解这个“老大难”,让市民在雨天里能少些担忧害怕。

(责任编辑:周姗姗)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