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中国年轻学者有新的历史使命

2013年07月24日 08:17   来源:环球时报   

  我们在经历一个轰轰烈烈的时代

  胡锡进(环球时报总编辑):这一代中国人正在经历一个轰轰烈烈的时代。中国正在经历一场伟大变革,同时没有战争,没有大的社会动荡和政治最顶级激烈碰撞。这个伟大变革触动整个世界,世界在围绕中国变化而发生变化。世界权力中心在转移,而这个动力核心在中国。我们无法预见未来多少年后人们的评价,但我们现在走得太快,对这个时代的认识以及对中国本身的认识都跟不上。比如中国到底是谁,中国在发生什么?我们的目标是什么?中国社会今天最重要的问题是什么?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真正刻骨铭心的思考。西方学问对于中国来说是简单了,我们今天能隐隐约约感觉到它们的简单,比如欧洲文化是在讲述几百万人口、几千万人口的社会发展和变化,美国文明在讲述一两亿人怎样走向现代化;中国十几亿人口,怎么样从后面走到前面,这个任务不仅是理论的也是实践中的,本身我们要完成这件事,肯定要有大量的理论创新,我们需要一种超越西方文明的自我总结。

  现在的青年才俊正在经历中国走向世界最强大国家的过程,你们是参与者,也是总结者;既学习西方,也一定要跳出来。全世界在等待中国声音,希望青年才俊们能够安下心来,认真思考;同时生活又能比较从容,去研究中国,重新发现中国,去帮助中国,总结中国,实现中国更大的发展。中国应该出新的孔子,出新的王阳明。

  全世界都在重新探索未来

  汪晖(清华大学教授):过去二三十年尤其社会科学和知识领域大的潮流就是在历史终结论阴影下展开,多少所谓创新都在其脉络下。现在这个判断被证明不成立了,那么未来是什么呢?我们清楚历史不可能像20多年前那样简单宣告终结,但道路到底伸向何方,我们不清楚。今天不仅是中国探索未来,全世界都要重新探索未来,所以对于年轻一代学者来讲,今天重新思考,特别是独立思考,我觉得非常重要。因为如果随着这几十年大潮简单再往前走,在社会科学、人文学科等没有真正前途。我们必须真正从头思考,这在知识上是极大考验。

  我觉得学者道路里面两个阶段比较困难,第一个阶段是博士后期,就是当老师要求的课程都学完了,要开始做论文了,这个过程是比较艰难的。如果完全按照书本上学来的走,不会有太多的前途。在我看来,年轻人有时候需要跟老师决裂。决裂不是说完全反对,而是需要独立思考。因为过去的学术大潮流,在今天证明其中很多论述不能解释我们的现实,更不能给我们指明未来,因此年轻人怎么去重新思考变成很严重的问题。

  第二阶段是结束了第一个阶段后留在学术工作岗位上的青年学者,他们又经过了一道筛选才留到大学里工作。但现在高校跟过去不一样,坦白说等级制严重,年轻一代人经济待遇、教课任务、独立完成自己学术科研任务都比较困难,跟我们这代人当年情况不一样。我觉得现在如果不培养精神力量,没有精神力量的崛起,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就没有未来。

  葛剑雄(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应该培养青年英杰真正学术上的一种追求,一种独立人格,现在表面上大家都知道独立人格,但往往把独立人格解释为要跟政府或者跟谁对着干。这并不是真正的独立人格。

  真正的学者、思想家,或者是我们谈到的“士”,有的时候他会很寂寞。比如大家很流行的观点可能都是一样的,如果你要考虑过多的利益,始终跟着时髦走,风险会小;但如果一种独立观点要真正经得起时间考验,那就可能成为众矢之的。现在往往有一阵风的理念,要么把全部外面东西拿过来,要么跟着谁走。这个没有办法,各个人判断能力不同,从主观上讲往往很难有独立的研究。理论研究怎样最终真正能够为我所用,真正为国家所用,不是那么简单。如果没有一定独立性,这样的研究往往是重复的,是浅层次的。跟着风,跟着潮流走,在很多情况下走不通。比如各地都说软实力,人家这个软实力有特殊内涵,主要是为国家利益服务的,无论软实力还是硬实力,根本都是实力,这和打造企业文化是完全不同的概念。要鼓励敏锐的年轻人独立做一些研究,而不是说让他们跟着潮流走,更不能简单做一个道德判断。这实际上给他们更大自由,使得他们真正从学术、从事物的本质出发。

  脚底板下做学问

  房宁(中国社科院政治所所长):每一代人有他们的历史环境和责任。现在年轻学者正在爬坡,有艰难也有困惑,但其实我想说,也要看到温暖和光明的一面。其实挺羡慕你们,现在我们社会发展了,富裕起来了,青年一代学者其实普遍还是在社会阳光雨露关怀和滋润之下成长,这种大环境挺值得庆幸。当然还需要艰苦努力和奋斗。我作为一个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想和大家稍微分享一下一些想法。

  我原来在高校,现在在研究所工作。我要求我们所里年轻同志首先要做的工作,就是要把一个理念和实践相结合,需要有案例经验。中国处在一个实践走在理论前面的时代,我们需要更多接触实践,把实践经验提升到经验世界、案例世界里来。

  我是特别强调,要回到现实里去,应该多走路,要脚底板下做学问,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读大地之书、社会之书、人性之书,学问应该是这么做出来的。高校也可以提供帮助,比如说利用寒暑假做一些学术考察,甚至搞一些小型的、灵活一点的课题。

  吴志成(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院长):在全国上下都在努力实现中国梦背景下,学术者也应有理想、有梦想。对这批年轻的学者来说,他们的学者梦就是要有学术理想、要求真、要做好学术、教好书、育好人才,关键是大家还得从实实在在本职岗位做起,把本职工作做好。青年学者要有自觉、要有责任,不能光从梦想当中面临未来,而要从现实工作做好,这个非常实在,也非常重要。▲(本文节选自22日首届环球时报“希望英才”颁奖典礼上的部分嘉宾发言。环球时报公益基金会为10位获得“希望英才”奖的青年学者提供每人3万元奖金。)

(责任编辑:周姗姗)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