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水上漂”,谁更该挨刀?

2013年07月18日 11:18   来源:荆楚网   郭元鹏

  7月14日,洪泽湖边,赵加友老汉蹲在船尾给孙子打电话:“回家来住几天吧,爷爷给你在岸上搭了个凉棚。”船上闷热,没厕所、没空调,孙子不爱来。包括赵加友在内的全省10万“水上漂”,都盼着早日在岸上安个家。记者采访发现,这些人想“上岸”难度挺大,有关部门分析说:钱从哪里来?地从哪里来?(7月17日《新华日报》)

  渔民的传统生活习惯,是多年养成的,也有着深厚的、不可回避的社会背景。如果这仍然是“水上漂”们的强烈愿望和自由选择结果的话,有关部门还可以坦然一笑。事实并非如此,报道这样表述:10万“水上漂”都盼着早日在岸上安个家。

  为什么不愿意再“风雨飘摇”?报道说这些渔民20%一家三代共居一船,10%低于省贫困线,还面临无地、无房、子女入学难等等。既然上岸是“水上漂”的中国梦,有关部门就不能对岸观火,就不能拿着“钱从哪里来”、“地从哪里来”的疑问抛给社会。请问有关部门:咱们品尝山珍海味的时候钱从哪里来?咱们顶风建设几百亩的高尔夫球场的时候,地又是从哪里来的?我真不知道这样简单的问题,有关部门能如何回答的出!

  我特意仔细看了这条报道,有关部门算了一笔账,说是让“水上漂”上岸的话,大概每人的资金需要20多万。按照这个数据,用10万人乘以这20万,是20亿元。这数字算出来还挺吓人,但是这不就是一个大点项目的投资吗。况且,我们不是一再强调要把钱投入到民生工程上吗?难道让想上岸的“水上漂”上岸就算不上民生工程?

  还有一个问题,我们不能忽略。那就是即使真需要这20亿元,也不是需要一个地方来出的。这10万“水上漂”不会隶属于一个地方吧,如果把他们分布到所属的市县,所属的镇村的话,各地所需的费用是不是就少多了呢?再者说了,20多个亿对于百姓来说是天文数字,但是对于地方来说也不见得是多么的巨大。想说这么一句话,我们每年的政府财政预算,到了年底的时候,都会因为花不了,而去突击花,要是把这笔钱用到这上面是不是可以呢?

  这是钱的问题。我们再来说说这地的问题。其实,地的问题根本就无需展开去说了,因为很简单的事情,减少点卖地的行为,减少点几百亩一个的高尔夫球场,减少点几千亩一个的娱乐城,再减少点污染企业的审批不就得了吗?几个有钱人可以在空旷的高尔夫上潇洒,这“水上漂”们就只能在“水”上?国家住建部等四部委刚刚联合发文,要求将渔民上岸安居工程纳入保障性安居工程。有关部门应该不好意思坐等了吧?

  其实,你只要仔细想想,圆“水上漂”的上岸梦,用钱能解决的就不是个问题,地也不会难于上青天,就看有关部门、有关地方有没有怀揣着一颗为民之心了?

  在一个发展中的社会里,在一个昌明的国度里,人在“水上漂”,谁更该挨刀呢?

(责任编辑:年巍)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