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端午节,粽子市场刮起了“节俭风”。记者近日走访发现,尽管有少量商家推出了售价近三千元的粽子礼篮,里面包含鲍鱼、红酒等“高档货”,但成交量却为零。在今年的粽子市场上,200元以下的礼盒才是主流。(5月28日《法制晚报》)
去年端午,标价1880元的故宫“天价粽子”让公众咋舌,谁都知道此种物品是专用来当作“贡品”孝敬某些官员及各种关系户的,而与之相交换的,是某些人手中掌握的权力和资源。当源于民间的古老传统节日充满了“腐味”时,不少人的心与节日,与这个时代,已渐行渐远了。奇怪的是,很多人一边感慨着传统节日的没落,一边又会给足商家票子购买天价食品,难怪商家会极尽聪明才智,不断整些天价粽子、月饼、汤圆出来,把这些传统节日带入一种畸形消费的状态。
往年不吆喝也有市场,今年凑上前去推销也无人问津,“天价粽子”零成交量的失常发挥,是情理之中还是意料之外?以往,每逢佳节来临,天价礼品市场从不愁没有销路,就像有人暗中进行了“腐败总动员”一样,那些手中有钱有权的部门瞅准时机蠢蠢欲动,就连平日里看上去还比较本分的人,眼看着别人都“行动”起来了,也纷纷按捺不住开始走动关系、上下打点了,正是基于广泛的群众基础,“节假日腐败”始终难以遏制。
今年,中央出台了“八项规定”后,“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在全社会铺展开来,人都有趋利避害的本能,如果明知不可为而偏要为之,的确有悖人之常情。于是各地高档餐饮企业公务宴请骤减,集体宴请、单位福利等团体消费降势明显,单位过节用于福利发放、礼品馈赠和招待的商品也渐走平价之势,因此“天价粽子”零销量便不足为奇。
说到底,“天价粽子”就是披上了粽子外衣的权钱交易和利益寻租。今年市场风向的骤变,的确令人欣喜,或许也能给社会带来利好的一面,人们开始拒绝具有某种象征意义的天价消费,而转向质朴的平民化商品消费,是否预示着生产“天价礼品”的企业销售结构也会逐渐向大众型的消费领域倾斜,生产更多价格平实亲民的节日商品呢?我们可以期待。
(责任编辑:李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