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悼过后让重建梦想顽强生长

2013年04月28日 07:04   来源:京华时报    评论员陆文江

  相比争分夺秒的生死抢救,无论是安置工作还是重建进程,都需要更大的勇气、更多的智慧、更艰辛的努力。

  昨天8时02分,巴蜀大地一片静默,车船鸣笛,警报鸣响,8000多万四川人低头默哀3分钟,连着13亿人的哀思,一起悼念在芦山地震中罹难的同胞。以极其沉痛的方式,我们又一次表达了对生命的尊重、对公民的珍视。

  逝者长已矣,生者当坚强。面对残破的家园,处于无边的悲痛中,震区的人们顽强地积聚重生的力量,就像我们在震后汶川、震后玉树所看到的一样。

  目前,灾区各个乡镇的生活逐渐恢复,商店开门营业,小孩子开始出来玩耍。在哀悼日的芦山,一条横幅写着“中国梦: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划过城内裂开的残墙,执着地向世人展示灾难不可摧毁的梦想与信念。

  “头七”,既是纪念逝者的节点,也是抗震救灾工作的转折点:震后救援基本告一段落,日益过渡到灾后安置与恢复重建。相比争分夺秒的生死抢救,无论是安置工作还是重建进程,都需要更大的勇气、更多的智慧、更艰辛的努力。

  在有“雨城”之称的雅安,房屋受损的居民如何不受冻馁之苦?备受打击的产业和企业,如何重新振作为灾区人们提供衣食之源?深受灾难重创的心灵,如何有效抚慰和修补?废墟之上的重建工程,如何科学选址、合理规划,既有效降低自然灾害风险,又为灾区人们构筑一个新的发展起点?解决这些问题,既有多样的诉求,也有渐进的过程,更有复杂的挑战,这是对抗灾能力的深层次检验,也是政府乃至全社会必须共同破解的新课题。

  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当惊心动魄的生命救援过去,震区转入常态化的抗灾进程,爱心需要持续,支援不能离场。不论是建起新房子,还是发展新产业,或者是树立新信心,一方面需要灾区人们自立自强,另一方面也离不开有力的扶助。

  相比关爱灾区的巨大热情,更可贵的是有效的制度、恒久的温度。在重新崛起的汶川县城,不少人感慨,灾后重建让汶川建设提速30年以上。5年过去了,从“原地起立”到“发展起跳”,已经成为汶川震区各地的普遍感受。之所以如此,除了当地人们自力更生,对口援建等制度设计的长期有力托举,各种援助资源和力量的持续注入,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位网友写道:“哀悼日,不是画上一个句号,而是标下一个新的起点,许下重建家园的新承诺。”哀悼过后,震区的一切从头开始。让我们不离不弃、善作善成,与震区的人们携起手来,继续为抗震救灾尽一份力,一起让重建梦想顽强生长,让生命的阳光洒满雅安大地。

(责任编辑:周姗姗)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