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福利”要拥有民生情怀

2013年04月17日 09:42   来源:中国网   李云

  中国财政部部长楼继伟撰文称,需警惕滑向过度发挥政府的作用,通过提取更大比例的财政收入和大规模的再分配来实现结果公平的“歧途”。同时,他认为,如果过多靠国家福利,而不是靠自己奋斗,民众幸福感亦会打折扣,不可持续。(4月16日央视)

  首先,国家福利的概念要科学界定;其次,到底是哪些人或哪类人在“过多靠国家福利”?这些问题必须厘清。是贫困群体的低保,还是公职人员的“超国民待遇”?我们总不能说低保群体“很幸福”吧?甚至还有权贵从中取利,恰恰,一定数量的公职人员“很幸福”,并无丝毫愧疚——“再穷不能穷干部”,不仅自己的衣食住行无忧,而且子女可以享受优质教育资源,还可以通过“不成文规定”就业;不仅有“三公”青睐,还有“谋私”的预留空间……如果狭义地理解国家福利以及过多靠国家福利,可能会误入歧途。

  国家福利要秉持“雪中送炭”。国情决定了很多公共政策的基本属性是“雪中送炭”,而不是“锦上添花”。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曾说过:我觉得要把满足广大困难群体的基本公共需求作为政府公共服务的重点。困难群体的增多和利益受损,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时期的客观现实,也成为公平与公正的焦点问题。因此,要优先为困难群体提供最基本的公共产品。国家福利主要是通过国家政策进行分配或配置,因此,政策伦理决定福利品质。国家福利要优先给民生“雪中送炭”,而不是给权贵“锦上添花”。

  国家福利来源于公共财政。公共财政保障与改善民生,是属性使然,是品质需求。有专家认为,重视并努力改善民生,可以减少贫困人口数量并使低收入者的收入普遍提高,可以增大中等收入者的比例。这样一来,更多的社会成员的购买力就会明显提升,我们国家的经济就会得到有效持续的拉动。也就是说,国家福利在改善民生过程中体现价值,也才能实现物有所值或物超所值,同时,“民生是高回报的投资”,随着民生的改善还可以“反哺”公共财政与国家福利。是谓良性循环。

  国家福利要拥有民生情怀。改善民生,我们进行着不懈的“量的积累”,国家福利的受益面正在逐步扩大,广度与深度都在扩展,但尚未达到“质变”的临界点,“民生财政”与“民生福利”都未实至名归。社会在进行财富积累的同时,必须进行民生改善。这不仅源于实现“财富品质”的客观需求,还因为,改善民生就是解放生产力,挖潜生产力,发展生产力。鉴于此,我们期待着民生财政、国家福利继续进行“量的积累”,进而向“质的飞跃”迈进。

(责任编辑:年巍)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