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5日出版的一份杂志中,财政部长楼继伟称,需警惕滑向过度发挥政府的作用,通过提取更大比例的财政收入和大规模的再分配来实现结果公平的“歧途”。楼继伟将这种方式比喻为“不归之路”,并指出,这样的模式压缩了市场的作用,可能导致经济增长率较低,就业不足。同时,他认为,如果过多靠国家福利,而不是靠自己奋斗,民众幸福感亦会打折扣,不可持续。(4月16日中新网)
在通读原文后,我确信,楼部长的话被误读了。网站编辑在转载该新闻时,刻意将“过多靠国家福利,民众幸福感打折”制作成标题,这样极易让读者产生这样的联想:原来楼部长认为中国老百姓的福利高得不能再高了,否则就没幸福可言了。其实,根本不是这个意思。
作为专家型的财政部长,楼继伟怎么会不清楚当下中国的福利现状,怎会不清楚中外的福利差距,他要表达的真实意思是,假如有朝一日,中国的福利也高到北欧等国家那样,生老病死均由国家包办,民众就会丧失进取心,成为懒汉,因而也就没多大幸福感可言了。作者是以此来论证实现包容式增长的第一种途径之不可行,即国家提取更大比例的财政收入,通过大规模的再分配来实现结果的公平。
楼部长在将第一种“北欧模式”和第三种“拉美模式”对举后,得出了这是两条不归路的结论,然后指出中国应该走什么样的路,即国家适当提取财政收入,实施适当的再分配政策,主要是创造公平的发展机会,让市场发挥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
撇开高福利会使幸福感打折这一判断在逻辑上能否自洽不谈,我所知道的它不是事实。以瑞典为例,它是高福利国家,但也是全球幸福指数最高的国家。调查显示,在全球幸福指数最高的10个国家中,北欧五国就占了4个。而且从现有的发展势头看,后劲很足,国民经济活力四溢,没任何迹象显示北欧五国已经走上了不归路。
瑞典等北欧五国的发展经验证明,只要执政党真正代表广大人民的利益,解决好以下三点,一是在经济建设中把效率和公平统一起来,走同向分化、共同富裕的道路;二是正确处理劳资关系,调动工人和企业家两个积极性,实现劳资双赢;三是加强廉政建设,抑制特权阶层,缩小阶层差别,杜绝官员以权谋私、贪污受贿,就能保持经济的高速发展,保证政局和社会的稳定,让民众在享受高福利中不断提升幸福指数。
我不反对楼部长指出的第二种发展模式,如果真能实现“争取使每个人都能根据自身条件获得发展机会,通过自身努力得到发展,享受发展成果”的目标那是最好不过了。不过,这一目标虽好,但总归感觉有点乌托邦,太理想化了。世界各国尚未有此成功经验,中国能否实现这一目标不可预知。
楼部长的话之所以被误读后引起那么大的民意反弹,恰恰反证一点,我国的普通民众尤其是农民享受到的国家福利太少了,——据一则广泛流传的网贴显示,中国老百姓缴的税率仅次于福利极高的法国,世界第二,而享受的福利才占税收的8%。政府财政总收入中的教育、卫生、社保等公共开支的比例,美国人42%,英国49%,加拿大是52%,中国是8%。这些数据的真实性待考,但反映的中外福利差距之大的事实应该可信。
在此背景下,政府首先应该考虑如何提高国民的福利待遇,然后再通过解决地区性的福利差别、城镇居民与农民的福利差别、官民之间的福利差距,实现社会公平和社会正义,以此来提升国民的幸福指数。而不是像楼部长那样,用一个假想性的论据来证明“北欧模式”行不通,轻易断言人家走的是一条不归路。这样,岂不是关上了借鉴学习别国先进经验的大门,又回到关起门来探索自己的发展模式的老路?
(责任编辑:李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