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千岁古文竟暗藏化学考题?

2013年03月01日 11:19   来源:人民日报   莫梓芫

  两千岁古文竟暗藏化学考题?近日,长沙市长郡中学高二寒假作业里的一道“神题”,要求根据《周易参同契》的一段话写出相应化学方程式。如此“混搭”的题目,不但考倒了学生,也令众多网友瞠目结舌。

  其实,被冠以“神题”之名的绝不止此一家。福州市第四中学高二数学考试压轴题,居然是“讲述高中数学和你的故事”。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国防科技工业概论考试,要求“从股市行情分析军工行业发展状况”和“谈谈老师为何要出此题”。而山东大学某院人力资源考试更加“雷人”,竟然让学生“写出翘课最多的3名同学”,以考核“360度绩效管理”的“同事相互评价”。

  面对各方热议,命题老师们的解释几乎如出一辙。追求创新的初衷,在于改变刻板方式、拉近教学关系。在他们看来,将网络词汇、流行事件、心理测试等引入考题,可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知识面,并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新奇感。而在国外,各类“神题”也不鲜见。日本东京的小升初试题,会问到“为何小叮当不被认为是生物”。英国“11考试”的刁钻程度,更让成人专家组都抓狂。既然总说素质教育、接轨国际,让考题更有趣、更轻松,有何不可呢?

  话是这个理,不过凡事当有度。教育担负传道授业解惑之责,任何创新都需要拿捏分寸、把握尺度,倘若肆意而为,效果可能适得其反。纵观当前曝光的“神题”,不可否认有些确有新意,但大多数题目恐怕难逃牵强附会、故作噱头之嫌。有些网络词汇,本身隐含侮辱、骂人之意,在严肃的考试中引入粗口,是否已逾越语言规范的“红线”?有些命题方式,刻意搞得晦涩难懂,让考生不明所以,只得瞎猜答题,难以起到检验学习成果的目的。况且,此类“神题”的过多出现,难免对学生形成错误引导,忽略基础知识,一味求偏求怪。

  教育创新,必须守住自己的边界。教授知识的背后,更有传递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意义。我们的教育,需要多元的形式与活力,但任何创新都要遵循基本规律,注重科学性和合理性。如果脱离生活实际、违背伦理道德,甚至不加甄别引入低俗、媚俗、恶俗的内容,被所谓潮流所俘虏,不仅降低了文化品位,更会丧失对知识的起码尊重。

  考之有道的“神题”值得提倡,哗众取宠的“神题”理应摒弃。只有守住这条“红线”,教育改革才有真正进步之基。

(责任编辑:武晓娟)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