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家宝2月6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加快油品质量升级应对污染。同时明确油品质量升级时间表,在2013年底前发布第五阶段车用汽油标准,过渡期均至2017年底。会议要求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要首先如期完成改造任务。会议要求,按照合理补偿成本、优质优价和污染者付费的原则合理确定成品油价格,并完善对困难群体和公益性行业补贴政策。(2月7日 《新京报》)
达成升级油品质量,提高车用汽油标准的共识并不难。刚刚过去的1月份,有超过七分之一的国土被灰霾笼罩,最严重如北京,1月长达26天在一片灰中度过。空气污染瞬间成为热门话题,糟糕的空气没有谁能够躲避,治理空气污染成为无法回避的话题。在综合而复杂的污染源中,油品质量不高导致的汽车尾气排放污染,是立马可以改善的。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务院迅速决定升级油品质量。但问题也随之而来,升级油品质量的成本应该谁来买单?如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所言,按照国务院的表态,基本上确立了“谁污染谁付费”的原则,也就是说迟早是要消费者买单的。有分析机构就此计算认为,三大油企升级国四汽柴油的成本投入保守估计500亿-600亿元,成本上涨约为0.12-0.15元/升。更有分析机构认为,未来油价将平均上涨0.5元/升。
其实涨多少本身并非问题的关键,足够透明的成本核算是前提。大气污染和我们日常所言的“公地悲剧”类似,每个人都是受害者,同时也是加害人。也正是因此,不少人认为油企、消费者、国家应该共同承担油品升级的成本。但另外的问题又产生,如果国家补贴油品升级成本,意味着拿全民的钱去补贴拥有汽车的少数人,这实际上造成了新的不公平。于是有人认为,破坏空气较多的人当承担更多的责任,消费者理所当然应该为此负担成本。按照这个道理,似乎将油品升级的成本全部转嫁给消费者就一了百了。
账不能完全这么算,空气污染是全社会性、甚至是全球性问题,国家和政府当然应有所担当和补贴。补贴多少、怎么补贴才是真正的问题。鉴于中国的实际情况,三桶油作为成品油生产和销售的垄断者,其成本不仅是笔糊涂账,受国际油价和汇率波动等因素,三桶油本就长期享受国家补贴。就像国际清洁交通委员会前主席迈克·沃什所持的观点,油企一开始就应保证用于保护公众健康的投资,中国和世界各地的油企都有足够实力担负起相关投资。
还有必要指出,中国的三桶油不同于其他国家的石油巨头,三桶油作为央企,赚钱和公司利益最大化不该是其唯一诉求,承担社会责任,改善空气质量本是其分内的事。一步到位或者过高的要求也不切实际,消费者个人和国家承担一定的成本可以理解。需要强调的是,政策基调不能简单定为让消费者来买单,中国的油价并不低,其中一个很大的原因是税赋过高,从这个角度而言,降税其实其实就是最好的补贴。
以降税作为补贴形式,不仅承担了国家应该承担的责任,而且因为石油行业是资源型上游产业,其影响实际非常深远。当然,降多少税合适,消费者为油品升级买多少单,前提都是我们要搞清油品升级所需的成本,以及油价的成本组成。如果油品升级成本能够实现账本透明,这不仅仅可以公平划分油企、国家、消费者所应承担的责任,更有利于制定合理的成品油定价机制。
(责任编辑:周姗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