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人大会议“不准告状”是对民意的心虚和恐惧

2013年01月22日 15:24   来源:荆楚网   知风

  山西省十二届人大一次会议近日即将开幕。大会筹备组为保证会议健康有序进行,特别制定了“八不准”的严格会议纪律。但其中“不准向参会人员散发告状信”等项规定内容,引发民众一片哗然。(1月22日《新华网》)

  舆论将此归纳为山西人大会议“不准告状”,这项规定的“硬伤”就昭然若揭了。人大会议不是表彰会,也不是庆功会,而是一个为人民进言纳谏,“广纳民意”的场所。既然是“广纳民意”,为何还要规定“不准告状”?

  起初,笔者还以为这是为了防止“不明真相的群众”借此机会伸冤,以至于扰乱会场的秩序。从保证与会代表集中精力建言献策来看,也算是一种环境上的控制——如果山西人大会议是在广场上或没有严格保安措施的普通礼堂里开的话。但山西省人大常委会新闻发言人22日向新华社记者表示,该省第十二届人代会筹备组提出的“八不准”要求是会议内部纪律,主要是为了维持会议正常秩序,保证会议风清气正。这就越发让人纳闷了。

  山西人大会议“不准告状”的目的,看上去有两个“良好”的愿望:一是“维持会议正常秩序”;二是“保证会议风清气正”。实际上,“维持会议正常秩序”也是小范围的“维稳”,而用“不准告状”来维持会议正常秩序,还是套用了大范围的“维稳”手段,“不准告状”和“截访”有什么区别?“截访”是把告状者堵在路上,而对已经拥有了发言权的人大代表,就只能用“不准告状”来“捂嘴”了;而所谓的“会议风清气正”,在“不准告状”的制约下,也就剩下一片赞歌声和齐刷刷的赞成票的祥和气氛了。

  道理虽然如此浅显,但为何要通过“不准告状”来营造这种祥和氛围?对主持者来说,潜意识里究竟有什么忧虑和不安?就如《新华网》评论所质疑的:山西人大会议“不准告状”到底担心啥?说句有违于“祥和”的话,“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山西人大会议“不准告状”,就是对民意的心虚和恐惧。而这种心虚,已经从对“不明真相的群众”上访的恐惧,发展到对人大代表建言献策的担忧。要达到这样的诚惶诚恐,究竟是预感到有多少可能被“告状”的亏心事?

  当然,山西人大会务处的一份会议须知,似乎要把“不准告状”言归正传。在“会议纪律”一章要求会议代表“不准编造、传播政治谣言,向参会人员散发告状信、传单和小字报,进行人身攻击,造谣诬陷,影响和干预会议正常秩序”。脱离这份“须知”的语境,大致可以把“不准告状”解释成“不准造谣”或“不准诬告”,显得冠冕堂皇。但把这种常用于警告“不明真相的群众”的言辞,用于人大代表这样一个精心挑选出来的群体,则暴露了主持者更大的不自信。作为人民选举出来的代表,大可不必担心其是否具有鉴别“真假谣言、是否诬告”的基本素养,如果“以谣传谣”,侵害到他人权益,自有法律来追究和问责,何须“会议须知”?是担心人大代表的素养太低,还是主持者的戒心太重?

  其实,山西人大会议规定“不准告状”,就是担心民情的积怨已经到了人大代表为此拍案而起的程度。如果平时就广开信访言路,化民怨于基层,就用不着在人大会上为“告状”发愁。山西人大会议“不准告状”,就是对民意的心虚和恐惧。然而,一次地方人大会议,在“不准告状”的约束下,汇集了一批“只投赞成票”的代表委员,于国计民生还有什么意义?

(责任编辑:武晓娟)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