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国际黄金价格狂升探秘

2010年12月27日 06:11   来源:中国青年报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 顾严
    编辑先生:

    近年来,国际黄金市场上价格涨声一浪高过一浪。11月现货黄金价格从每盎司1160美元飙升至1400美元,只用了3个月多一点儿的时间,上涨幅度就超过了20%。请问:近年黄金价格狂升的原因是什么?

    读者黄晓伊

    金价并非全是“美元现象”

    如果我们将黄金价格的参照点回放至2008年11月的每盎司800美元下方,到目前价位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在30%以上。由于美联储的第一轮“量化宽松”政策正是在那时启动,人们纷纷将矛头直指美联储主席伯南克,抨击其从“直升飞机上撒现金”以刺激美国经济复苏的办法。

    的确,黄金作为一种以美元计价的资产,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如果美元贬值,黄金价格肯定会上升;反之,美元的升值意味着金价的下降。没有美联储的“量化宽松”政策及其带来的美元贬值,黄金价格应该不会出现如此大幅的上涨。

    不过,近年金价的狂升,仅用美元贬值的变化来解释,是远远不够的。

    首先,如果金价上升完全归因于美元贬值,其他以美元计价的资产价格也应该有同等程度的上升。可是,尽管以美元计价的石油和股票价格也逐步攀升,但和金价比起来要逊色不少。

    从石油价格看,2008年年底现货黄金与原油价格之比在7倍以下,2009年最高超过25倍,近期也在16倍以上,金价的上涨明显快于油价。从股票价格来看,2008年年底道琼斯指数与现货黄金的比价为14倍左右,目前仅有8倍,道指的涨幅远落后于黄金。

    其次,仅由于美元汇率降低带来的金价提高,不一定伴随着以其他货币计价的金价普遍大幅提高。自2008年11月以来,以欧元计价的黄金价格飙升了80%以上,年均复合增长率同样超过了30%;以人民币计价的现货黄金由每克不到160元上涨至300元左右,价格几乎翻了一倍。而在同期,欧元和人民币兑美元是升值的,如果金价完全是“美元现象”,那么以欧元和人民币计的黄金价格上升幅度应该显著低于以美元计的金价涨幅。

    可见,解释近年黄金价格的狂升,既要讲清楚为什么油价和股价比金价涨得慢,又要说明白以各种货币计的金价何以普遍快速上扬。

    油价和股价都是实体经济的晴雨表。一般来说,当投资、消费等实体经济需求比较旺盛时,对石油的需求量会增加,石油价格随之上升;同时,旺盛的需求使得上市公司的业绩向好,各方资金被吸引进入股票市场,会抬升股价。反之,实体经济的需求出现萎缩,油价和股价应声而落。在此轮金价上涨的同时,股价和油价尽管涨得慢一些,但确实在双双上扬,这说明世界经济正在逐步回暖。从宏观数据来看,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已经由负转正,自2009年第三季度以来一直保持正增长态势;欧盟27国的GDP增长率有望从2009年的-4.2%转为2010年的1.8%;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和经济体的快速复苏,也给世界经济带来了好消息。

    实体经济低迷财政政策受限

    好消息不断,坏消息也不少。实体经济尽管在回暖,但是步履维艰。2009年第四季度美国国内生产总值(不变价)同比增长率高达5%,随后就出现了连续两个季度的大幅回落,2010年第二季度一度降至1.7%、第三季度也只有2.5%。在欧盟内部,保加利亚、爱尔兰、希腊、西班牙、拉脱维亚、罗马尼亚、冰岛、克罗地亚等八个国家2010年仍将出现GDP负增长,英国、法国、意大利等大国的GDP增长率将达不到2%。更令人头痛的,是所谓“无就业的复苏”。今年11月,美国失业率出现进一步恶化,已经达到4月以来的最高水平——9.8%;制造业连续第四个月削减就业岗位,建筑业和政府机构也在裁员。欧洲的失业人数也居高不下,今年2月以来一直高于2300万人。劳动力市场的窘境,一方面反映了低迷的投资需求,没有投资也就难以增加劳动力需求,使得失业问题难以解决;另一方面制约了消费需求,没有就业何谈收入,没有收入何谈消费,没有消费何以消化旧的投资、何以拉动新的投资?恶性循环似乎难以打破。

    于是,或是主动选择,或是迫不得已,各国的宏观政策出手了。根据宏观经济学的蒙代尔-弗莱明模型,在治理经济过热时,财政政策无效、货币政策有效,因为政府无法通过增加税收、减少开支来压缩民间过于旺盛的需求,而通过加息等方式收紧银根则可以起到釜底抽薪的效果;在应对经济萧条时,财政政策有效、货币政策无效,因为利率即便降到零,人们也不敢增加消费、扩大投资,而财政政策可以投入到基础设施建设、兴办公共工程等领域,从而刺激投资、保障就业、促进消费。

    在应对本次国际金融危机之时,主要国家和地区数以万亿美元计的财政救助计划,正是蒙代尔-弗莱明模型的现实版本。可是,在发达国家现行的宏观经济政策框架下,财政政策的扩张受到种种限制,用我们的话说,财政政策不能太“积极”。奥巴马政府在履新伊始就高调宣布将兑现竞选承诺,在第一个任期之内要将财政赤字减少一半,这与财政政策应有的方向完全背道而驰。欧盟国家受到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的约束,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不能超过3%、债务余额占GDP的比重不能超过60%,本来扩张幅度就有限,更有几个已经越过“雷池”的国家拖累,以及不断爆发的主权债务危机,财政政策不仅不能“积极”,反而还得更加“消极”。

    美联储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

    一方面出于配合财政政策、保障流动性充裕的需要,另一方面“得益于”财政政策受到限制而不得不出手的呼声,货币政策粉墨登场了。美联储“量化宽松”了,本币盯住美元的国家也必须对等地宽松,以保持汇价的稳定;没有盯住美元的国家也不能无所作为,倘若不跟着宽松,美元贬值将导致它们的出口更加困难。美联储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推倒了第一块多米诺骨牌,各主要国家纷纷采取了不同程度的宽松的货币政策取向。

    前面已经说到,货币政策的长处在于缓解过热,并不能很好地拉升实体经济的需求。中央银行实施的货币政策,又往往带有乘数效应。正如本杰明·富兰克林所言:“货币会创造货币,被货币创造出来的货币则创造出更多的货币。”货币政策的扩张,给市场注入了大量的流动性,后者总要有个去处。

    流向哪里比较好呢?马克思早就引用托·登宁的话说:“如果有10%的利润,资本就会保证到处被使用;有20%的利润,资本就能活跃起来;有50%的利润,资本就会铤而走险;为了100%的利润,资本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300%以上的利润,资本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去冒绞首的危险。”转换成现代经济学的语言,资本将权衡风险和收益,流向既定收益下风险最小,或者说是既定风险下收益最大的领域。

    货币不是资本,可各国央行注入市场的货币绝大部分都摇身一变成了金融资本。我们不清楚它们是否“每个毛孔都流着鲜血和肮脏的东西”,可我们确定它们中的每一块钱都流着口水,贪婪地寻找着低风险、高回报的机会。实体经济需求有限,投资石油和股票的前景也就有限。在外汇市场,美元贬值风险昭然若揭,欧元、英镑、日元也有风险,似乎只有人民币风险较小,却不能在资本项下自由兑换。只有贵金属,尤其是黄金,涨价空间大且价格波动小,无怪乎各路资金蜂拥而至,金价也就顺势疯狂了——既超过了油价和股价的涨幅,又出现了以各主要货币标注价格的普遍上扬。

    实体经济需求低迷,是此轮黄金价格狂升的决定性基础,财政政策受限是重要条件,货币的大量投放是直接推手。

    金价的狂升给黄金投资者带来了一阵阵欢笑,却掩饰不住世界经济走上崎岖复苏之路的艰辛泪水。

(责任编辑:年巍)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