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时间以来,河南、浙江等地通过拓展人工智能、数据、低空等技术应用场景,积极布局智慧农业。智慧农业可以充分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自动化装备等技术手段,实现农业生产的智能化、精准化和高效化,是新质生产力在农业领域的重要体现。
智慧农业已成为世界现代农业发展的趋势。一直以来,全球主要经济体积极加速布局智慧农业,例如德国推进智慧养殖技术,荷兰深耕智能温室农业,日本发力小型智能装备研发等。我国智慧农业起步较晚,但发展势头强劲,从数字育种到智能农机应用,再到伏羲农场试点突破以及畜禽养殖数字化与规模化协同推进,成绩和亮点颇多。数据显示,我国智慧农业市场规模由2017年的387.74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1000亿元左右,年复合增长率约15%。中央和地方不断推出加快和支持智慧农业的政策举措。此前印发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提出,持续实施数字乡村发展行动,发展智慧农业。同时,鼓励有条件的省份统筹建设区域性大数据平台。
不过,我国农业长期以小农户分散经营为主,信息化基础设施薄弱、农业数据质量不高、智能技术普及率较低等问题仍然存在。进一步释放我国智慧农业潜力,要统筹施策。
完善智慧农业支撑体系。强化智慧农业政策顶层设计,依托现有支持智慧农业发展的“四梁八柱”政策框架,优化战略定位与目标任务,细化配套政策体系,如强化农业产业融合、农机购置补贴等政策对智慧农业的倾斜力度,推动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推广应用,对智慧农业技术研发企业实施税费减免等,以形成跨部门跨领域的政策支持合力。持续完善金融服务体系,以国家财政投入为引导,统筹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等金融资源,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企业的信贷支持,构建多元化智慧农业投融资生态。强化人才保障,推动高校、科研院所调整学科结构开设智慧农业专业,培养专业人才,建立梯度新型职业农民培养体系和终身培训机制,培育适应智慧农业需求的应用型、创新型、复合型“新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