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博凤冠冰箱贴销量破百万:文创价值在于实现文化共鸣

2025-03-26 07:14 来源:红网

  3月25日,中国国家博物馆现象级文创——凤冠冰箱贴累计销量突破100万件,带动凤冠IP全系列产品销售额跨越亿元,创下国博近二十年来单品及系列文创的销售纪录。(3月25日 《人民日报》)

  何为文创,它是指以文化和创意为核心,结合艺术、科技等元素的商品或服务,它能够传递和表达某种文化价值观念、历史记忆、审美理念等内涵。近年来,文创产品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喜爱,尤其在博物馆文物文创方面。

  文创产品的爆火绝非偶然,以博物馆文创为例,走进博物馆,虽然能看到琳琅满目的珍贵文物,也能听到讲解员娓娓道来的历史故事,但那些被玻璃展柜阻隔的千年文物,始终与大众保持着一种疏离感。这种看得见却摸不着的距离感,恰恰成为了文创产品爆火的契机。其次,近年来人民大众的文化消费需求增多,那些蕴含丰富文化内涵的商品成为大众消费的热门选择,备受青睐,文创产品也正是利用了这种发展趋势,趁势发展。

  文创产品以简化的形式成为可以带回家的冰箱贴、贴纸和毛绒玩具、可以佩戴的首饰、可以写和画的笔记本等等,不断拉近文物与大众之间的关系,同时也让文物重新“活”了起来。这种“让文物活起来”的转变,本质上是一种文化传播方式的创新,它们通过增强与大众的互动性、提升自身的实用性,让传统文物不再只是博物馆里遥不可及的展品。

  文创产品是大众与文物之间的一座桥梁,通过它,两者之间建立一种亲密关系,似乎那些文物也是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大众与文物产生了更亲近的文化共鸣,增强了大众自身的文化认同感。拿此次国博凤冠冰箱贴来说,凤冠冰箱贴是以明代孝端皇后九龙九凤冠为原型,该产品做工细腻、工序复杂,也正是因为它的精美赢得了众多人的喜爱。同时也有越来越多人因它对真正的文物原型产生浓厚兴趣,进而深入探寻这件文物背后的历史故事。此时,这顶凤冠不再只是冰冷展柜中的文物,让大众得以真切感受到的是一位古代皇后的尊贵气度,增强了大众与历史文化间的情感联系。

  不只是凤冠冰箱贴,近年来,三星堆青铜面具系列文创、敦煌文创等都收获了众多的青睐。文创产品打破了大众与文物之间的一道屏障,让大众产生了巨大的文化共鸣,从产品最终回归到文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也正是为什么一枚小小的冰箱贴能获得如此成功的重要原因。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臧梦雅)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国博凤冠冰箱贴销量破百万:文创价值在于实现文化共鸣

2025年03月26日 07:14   来源:红网   黄湘瑾

  3月25日,中国国家博物馆现象级文创——凤冠冰箱贴累计销量突破100万件,带动凤冠IP全系列产品销售额跨越亿元,创下国博近二十年来单品及系列文创的销售纪录。(3月25日 《人民日报》)

  何为文创,它是指以文化和创意为核心,结合艺术、科技等元素的商品或服务,它能够传递和表达某种文化价值观念、历史记忆、审美理念等内涵。近年来,文创产品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喜爱,尤其在博物馆文物文创方面。

  文创产品的爆火绝非偶然,以博物馆文创为例,走进博物馆,虽然能看到琳琅满目的珍贵文物,也能听到讲解员娓娓道来的历史故事,但那些被玻璃展柜阻隔的千年文物,始终与大众保持着一种疏离感。这种看得见却摸不着的距离感,恰恰成为了文创产品爆火的契机。其次,近年来人民大众的文化消费需求增多,那些蕴含丰富文化内涵的商品成为大众消费的热门选择,备受青睐,文创产品也正是利用了这种发展趋势,趁势发展。

  文创产品以简化的形式成为可以带回家的冰箱贴、贴纸和毛绒玩具、可以佩戴的首饰、可以写和画的笔记本等等,不断拉近文物与大众之间的关系,同时也让文物重新“活”了起来。这种“让文物活起来”的转变,本质上是一种文化传播方式的创新,它们通过增强与大众的互动性、提升自身的实用性,让传统文物不再只是博物馆里遥不可及的展品。

  文创产品是大众与文物之间的一座桥梁,通过它,两者之间建立一种亲密关系,似乎那些文物也是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大众与文物产生了更亲近的文化共鸣,增强了大众自身的文化认同感。拿此次国博凤冠冰箱贴来说,凤冠冰箱贴是以明代孝端皇后九龙九凤冠为原型,该产品做工细腻、工序复杂,也正是因为它的精美赢得了众多人的喜爱。同时也有越来越多人因它对真正的文物原型产生浓厚兴趣,进而深入探寻这件文物背后的历史故事。此时,这顶凤冠不再只是冰冷展柜中的文物,让大众得以真切感受到的是一位古代皇后的尊贵气度,增强了大众与历史文化间的情感联系。

  不只是凤冠冰箱贴,近年来,三星堆青铜面具系列文创、敦煌文创等都收获了众多的青睐。文创产品打破了大众与文物之间的一道屏障,让大众产生了巨大的文化共鸣,从产品最终回归到文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也正是为什么一枚小小的冰箱贴能获得如此成功的重要原因。

(责任编辑:臧梦雅)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