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国消费者协会陆续收到消费者声称因“免密支付”功能导致账户资金被盗刷的投诉。25日,中消协发布消费警示,提醒广大消费者,网络购物谨慎使用手机“免密支付”功能,避免因账户权限过度开放而引发资金损失。(3月25日 央视网)
在扫码支付十分普及的今天,无需每次输入密码,只需轻轻地一点就能够完成支付。该功能在给消费者的生活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可能暗含风险:在你没有注意到的时候,你的账户余额便悄然变少了。中消协发布的消费警示,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免密支付正在让“便捷”成为“便劫”。
旅客丢失手机,嫌疑人利用“小额免密”功能盗刷1500余元;男子捡到无锁手机通过免密支付连续盗刷6次;小孩利用免密支付用爷爷奶奶手机为游戏充值上万元……类似的事件频繁在我们身边上演。截至2024年5月,在网络投诉平台“黑猫投诉”的累积案例中,有近5万条投诉中包含搜索词“免密支付”。这让人不禁发问:当支付方式简化为“您已阅读并同意”时,究竟是谁在纵容这场“无密码狂欢”?
针对“小额免密”这项功能,很多投诉者表示,某些支付平台将开通免密支付设置为默认支付方式,稍不留神平台就自动开通了这项功能,在自己毫不知情的情况下直接就直接扣除了银行卡里的存款。开通免密支付功能仅仅需要0.5秒,而想要关闭该功能则需要点击七层菜单,平台和商家利用这种“开通易如反掌,关闭难如登天”的设置,将风险转嫁给用户。
免密支付的便捷性不应该成为安全隐患的遮羞布。对于消费者来说,非必要不开启“免密支付”就是最好的应对手段,同时,也要强化账户安全保护,养成定期对账的习惯。一旦发现账户存在异常,应立即联系支付平台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