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国消费者协会陆续收到消费者声称因“免密支付”功能导致账户资金被盗刷的投诉。为切实保护消费者财产安全,提升风险防范意识,中国消费者协会今天(3月25日)发布消费提示,网络购物谨慎使用手机“免密支付”功能,避免因账户权限过度开放而引发资金损失。(3月25日 央视新闻)
“免密支付”即“无需密码确认直接支付”,是一种支付平台为提升支付便利性而推出的功能,用户开通之后,在一定限额内可以直接扣款,无需支付密码二次确认。然而,这一功能却被不法分子钻了漏洞,利用消费者对电子货币支付的不敏感性,将其改造成“电子提款机”并从中牟取利益。这不禁令人深思,这场以效率为名的支付革新,是否正在用消费者的支付安全为平台技术买单?
支付便利的代价,是效率逻辑下的安全赤字。平台通过开通免密支付功能,旨在简化用户消费时的购物流程,但是当支付简化到点击即可购买时,看似解放了消费者的操作负担,实质是降低自身运营成本,将支付安全从专业支付平台的防火墙内,转移至鱼龙混杂的互联网平台中。一些网络保险销售广告以低价或免费为诱饵,诱导消费者购买或体验后连续自动扣款;有的短视频平台推送离奇浮夸的“微短剧”,以极低价格诱导观众观看并默认开通免密支付,自动播放下一集并按集扣费。
当前“免密支付”困局的本质,是技术演进与制度规训的速度失衡,是支付链条上的部分主体在选择性“装睡”。如若发生盗刷,平台、用户等主体在免密支付场景中的权责比例该如何确定?消费者作为支付链条中的“弱势群体”,理应受到偏向性保护,谁来为消费者的支付安全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