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免密支付陷阱,平衡效率与安全的天平

2025-03-26 07:12 来源:红网

  近期,中国消费者协会陆续收到消费者声称因“免密支付”功能导致账户资金被盗刷的投诉。为切实保护消费者财产安全,提升风险防范意识,中国消费者协会今天(3月25日)发布消费提示,网络购物谨慎使用手机“免密支付”功能,避免因账户权限过度开放而引发资金损失。(3月25日 央视新闻)

  “免密支付”即“无需密码确认直接支付”,是一种支付平台为提升支付便利性而推出的功能,用户开通之后,在一定限额内可以直接扣款,无需支付密码二次确认。然而,这一功能却被不法分子钻了漏洞,利用消费者对电子货币支付的不敏感性,将其改造成“电子提款机”并从中牟取利益。这不禁令人深思,这场以效率为名的支付革新,是否正在用消费者的支付安全为平台技术买单?

  支付便利的代价,是效率逻辑下的安全赤字。平台通过开通免密支付功能,旨在简化用户消费时的购物流程,但是当支付简化到点击即可购买时,看似解放了消费者的操作负担,实质是降低自身运营成本,将支付安全从专业支付平台的防火墙内,转移至鱼龙混杂的互联网平台中。一些网络保险销售广告以低价或免费为诱饵,诱导消费者购买或体验后连续自动扣款;有的短视频平台推送离奇浮夸的“微短剧”,以极低价格诱导观众观看并默认开通免密支付,自动播放下一集并按集扣费。

  当前“免密支付”困局的本质,是技术演进与制度规训的速度失衡,是支付链条上的部分主体在选择性“装睡”。如若发生盗刷,平台、用户等主体在免密支付场景中的权责比例该如何确定?消费者作为支付链条中的“弱势群体”,理应受到偏向性保护,谁来为消费者的支付安全负责?

  破解“免密支付”困局,需要构建多方共治的责任共同体,在以效率与安全为名的“跷跷板”上找到平衡点。作为支付行为的行动者,消费者应主动防范,非必要不开启“免密支付”,定期检查授权应用,移除支付风险性高的第三方应用授权,并养成检查账单的习惯。平台需主动构筑“智能护城河”,引入先进技术对用户交易行为进行实时监测和风险预估,并强化对平台商家的交易安全审核,为用户创造一个更加安全可靠的支付环境。

  我们期待支付平台能够扛起更多的“担子”,通过技术手段和管理措施的双重保障,构建一个更加安全、可靠、公平的支付生态,让消费者能够安心享受技术进步带来的便利,而不再为免密支付的潜在风险所忧心。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臧梦雅)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警惕免密支付陷阱,平衡效率与安全的天平

2025年03月26日 07:12   来源:红网   张嘉怡

  近期,中国消费者协会陆续收到消费者声称因“免密支付”功能导致账户资金被盗刷的投诉。为切实保护消费者财产安全,提升风险防范意识,中国消费者协会今天(3月25日)发布消费提示,网络购物谨慎使用手机“免密支付”功能,避免因账户权限过度开放而引发资金损失。(3月25日 央视新闻)

  “免密支付”即“无需密码确认直接支付”,是一种支付平台为提升支付便利性而推出的功能,用户开通之后,在一定限额内可以直接扣款,无需支付密码二次确认。然而,这一功能却被不法分子钻了漏洞,利用消费者对电子货币支付的不敏感性,将其改造成“电子提款机”并从中牟取利益。这不禁令人深思,这场以效率为名的支付革新,是否正在用消费者的支付安全为平台技术买单?

  支付便利的代价,是效率逻辑下的安全赤字。平台通过开通免密支付功能,旨在简化用户消费时的购物流程,但是当支付简化到点击即可购买时,看似解放了消费者的操作负担,实质是降低自身运营成本,将支付安全从专业支付平台的防火墙内,转移至鱼龙混杂的互联网平台中。一些网络保险销售广告以低价或免费为诱饵,诱导消费者购买或体验后连续自动扣款;有的短视频平台推送离奇浮夸的“微短剧”,以极低价格诱导观众观看并默认开通免密支付,自动播放下一集并按集扣费。

  当前“免密支付”困局的本质,是技术演进与制度规训的速度失衡,是支付链条上的部分主体在选择性“装睡”。如若发生盗刷,平台、用户等主体在免密支付场景中的权责比例该如何确定?消费者作为支付链条中的“弱势群体”,理应受到偏向性保护,谁来为消费者的支付安全负责?

  破解“免密支付”困局,需要构建多方共治的责任共同体,在以效率与安全为名的“跷跷板”上找到平衡点。作为支付行为的行动者,消费者应主动防范,非必要不开启“免密支付”,定期检查授权应用,移除支付风险性高的第三方应用授权,并养成检查账单的习惯。平台需主动构筑“智能护城河”,引入先进技术对用户交易行为进行实时监测和风险预估,并强化对平台商家的交易安全审核,为用户创造一个更加安全可靠的支付环境。

  我们期待支付平台能够扛起更多的“担子”,通过技术手段和管理措施的双重保障,构建一个更加安全、可靠、公平的支付生态,让消费者能够安心享受技术进步带来的便利,而不再为免密支付的潜在风险所忧心。

(责任编辑:臧梦雅)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