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大毕业生转行做正骨师”的新闻引发热议。毕业于北京大学的张乐超,在接受正骨恢复正常生活后毅然选择成为一名职业正骨师。这一职业转变曾让他遭受不解,甚至被同学移出群聊。(3月24日 红星新闻)
然而,张乐超不仅在这一领域取得年入百万的成绩,更希望通过自身经历改变人们对名校毕业生从事体力劳动的偏见。正骨从不可怜,该正的是人们歪曲的观念。
其实,张乐超的例子并非个例,我们不得不追问:究竟是谁在给职业划分三六九等?无论是清华高材生吴一黎裸辞和妻子创业摆摊卖煎饼,还是复旦研究生退学摆摊卖土豆泥,现实中,是谁规定“精英”不能走下“神坛”?“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如果人人都能意识到职业并无高下,再次面对类似新闻也就不足为怪了。
首先,当下竞争激烈程度超乎想象,每一个努力生活的人都值得尊重。据人社部发布的2024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显示,高校应届生慢就业、自由职业的比重增长为19.1%和13.7%,毕业生们的选择更加多元,通过慢就业、自由职业方式实现自我价值的学生不断增多。脱掉“孔乙己”的长衫,用努力和汗水实现自我价值更值得尊重,新一代年轻人正在用行动重构价值坐标体系。
更重要的是,面对这样的人生选择,我们应当保持开放包容的心态,人生的可能性如同无垠的旷野,每个人都有权利走出属于自己的独特路径。当人们得知清华毕业生去做正骨医生,原本再正常不过的工作突然被赋予“大材小用”的悲情滤镜。这种价值评判的错位,暴露出深植人心的职业鄙视链。面对这种职业偏见的存在,我们更需要重新去审视职业的价值,尊重每一种劳动,消除职业偏见,让就业市场健康、稳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