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毕业做正骨师被踢出群聊,长歪的观念更需扶正

2025-03-26 07:12 来源:红网

  近日,“北大毕业生转行做正骨师”的新闻引发热议。毕业于北京大学的张乐超,在接受正骨恢复正常生活后毅然选择成为一名职业正骨师。这一职业转变曾让他遭受不解,甚至被同学移出群聊。(3月24日 红星新闻)

  然而,张乐超不仅在这一领域取得年入百万的成绩,更希望通过自身经历改变人们对名校毕业生从事体力劳动的偏见。正骨从不可怜,该正的是人们歪曲的观念。

  其实,张乐超的例子并非个例,我们不得不追问:究竟是谁在给职业划分三六九等?无论是清华高材生吴一黎裸辞和妻子创业摆摊卖煎饼,还是复旦研究生退学摆摊卖土豆泥,现实中,是谁规定“精英”不能走下“神坛”?“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如果人人都能意识到职业并无高下,再次面对类似新闻也就不足为怪了。

  首先,当下竞争激烈程度超乎想象,每一个努力生活的人都值得尊重。据人社部发布的2024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显示,高校应届生慢就业、自由职业的比重增长为19.1%和13.7%,毕业生们的选择更加多元,通过慢就业、自由职业方式实现自我价值的学生不断增多。脱掉“孔乙己”的长衫,用努力和汗水实现自我价值更值得尊重,新一代年轻人正在用行动重构价值坐标体系。

  更重要的是,面对这样的人生选择,我们应当保持开放包容的心态,人生的可能性如同无垠的旷野,每个人都有权利走出属于自己的独特路径。当人们得知清华毕业生去做正骨医生,原本再正常不过的工作突然被赋予“大材小用”的悲情滤镜。这种价值评判的错位,暴露出深植人心的职业鄙视链。面对这种职业偏见的存在,我们更需要重新去审视职业的价值,尊重每一种劳动,消除职业偏见,让就业市场健康、稳定发展。

  其实,教育从来都不等同于功名利禄的“兑换券”,此类事件惹争议的本质上都是将教育价值窄化为职业回报的认知偏差。当高学历者从事普通职业时,恰恰彰显了教育赋予的适应力与判断力——真正的教育不是确保阶层跃升的“登天梯”,而是让人在任何境遇中都能保持独立思考、持续成长的内在力量。

  当“名校光环”与“体力劳动”的二元对立被不断打破,治愈这种病症更需要的是“社会正骨”。笔者认为,“张乐超们”的选择,不是对教育的辜负,而是对教育本质的回归。人生没有标准答案,职业不分高低贵贱。每一个认真生活的人,都在书写自己的光荣。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臧梦雅)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北大毕业做正骨师被踢出群聊,长歪的观念更需扶正

2025年03月26日 07:12   来源:红网   何小倩

  近日,“北大毕业生转行做正骨师”的新闻引发热议。毕业于北京大学的张乐超,在接受正骨恢复正常生活后毅然选择成为一名职业正骨师。这一职业转变曾让他遭受不解,甚至被同学移出群聊。(3月24日 红星新闻)

  然而,张乐超不仅在这一领域取得年入百万的成绩,更希望通过自身经历改变人们对名校毕业生从事体力劳动的偏见。正骨从不可怜,该正的是人们歪曲的观念。

  其实,张乐超的例子并非个例,我们不得不追问:究竟是谁在给职业划分三六九等?无论是清华高材生吴一黎裸辞和妻子创业摆摊卖煎饼,还是复旦研究生退学摆摊卖土豆泥,现实中,是谁规定“精英”不能走下“神坛”?“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如果人人都能意识到职业并无高下,再次面对类似新闻也就不足为怪了。

  首先,当下竞争激烈程度超乎想象,每一个努力生活的人都值得尊重。据人社部发布的2024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显示,高校应届生慢就业、自由职业的比重增长为19.1%和13.7%,毕业生们的选择更加多元,通过慢就业、自由职业方式实现自我价值的学生不断增多。脱掉“孔乙己”的长衫,用努力和汗水实现自我价值更值得尊重,新一代年轻人正在用行动重构价值坐标体系。

  更重要的是,面对这样的人生选择,我们应当保持开放包容的心态,人生的可能性如同无垠的旷野,每个人都有权利走出属于自己的独特路径。当人们得知清华毕业生去做正骨医生,原本再正常不过的工作突然被赋予“大材小用”的悲情滤镜。这种价值评判的错位,暴露出深植人心的职业鄙视链。面对这种职业偏见的存在,我们更需要重新去审视职业的价值,尊重每一种劳动,消除职业偏见,让就业市场健康、稳定发展。

  其实,教育从来都不等同于功名利禄的“兑换券”,此类事件惹争议的本质上都是将教育价值窄化为职业回报的认知偏差。当高学历者从事普通职业时,恰恰彰显了教育赋予的适应力与判断力——真正的教育不是确保阶层跃升的“登天梯”,而是让人在任何境遇中都能保持独立思考、持续成长的内在力量。

  当“名校光环”与“体力劳动”的二元对立被不断打破,治愈这种病症更需要的是“社会正骨”。笔者认为,“张乐超们”的选择,不是对教育的辜负,而是对教育本质的回归。人生没有标准答案,职业不分高低贵贱。每一个认真生活的人,都在书写自己的光荣。

(责任编辑:臧梦雅)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