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十年来,纵然技术风潮不断更迭,但北京始终以追风者的姿态屹立风口。从“一次争先”到“次次不落”,在长周期下蜕变跃迁、奋楫争先,也成为独特的“北京现象”。北京成为“创新之城”,是时与势的推动,更源自“不待扬鞭自奋蹄”的进取精神。经过多年努力,北京创新发展的“软”环境正转化为殊为难得的“硬”实力。
以北京北四环与中关村东路的十字路口为圆心、2公里为半径画一个圆,外媒笔下的“中国大模型六小虎”中有“四虎”落户于此——连日来,媒体聚焦北京,关注人工智能产业在这方热土的“繁星密布”、生长拔节,探寻这座城市勇立科技创新潮头的密码所在。
科技创新的博弈,从来都不只是技术的角力,更是人才的比拼、生态的较量。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北京,根本上是厚积薄发的结果。科研院所林立,人才资源汇聚,深厚积淀加之提早布局,强化了北京创新“策源地”的优势;优化创业生态,从算力支持、数据互通,到融资畅通、场景开放,全方位护航让创新网络持续活跃;推动产业落地,各区因地制宜、错位发展,为技术找场景、为场景找技术,让AI技术加速变为可感、可触的生产力……得益于充分的“阳光雨露”,2024年,北京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突破3000亿元,相关独角兽企业36家占据了中国半壁江山。
人工智能蓬勃发展,折射着北京迈向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坚定步伐。这片充满希望田野上,随处可见前沿科技的惊艳亮相。身挂“天工001”号牌的人形机器人,助阵北京亦庄半程马拉松赛;自动驾驶“驶入”多元场景,背后是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的率先布局与持续迭代。若将观察的视野拉长,几十年来,纵然技术风潮不断更迭,但北京始终以追风者的姿态屹立风口。从“一次争先”到“次次不落”,在长周期下蜕变跃迁、奋楫争先,也成为独特的“北京现象”。
北京成为“创新之城”,是时与势的推动,更源自“不待扬鞭自奋蹄”的进取精神。饱受“大城市病”困扰的经历,倒逼北京在全国率先开启减量发展。诚如一些干部所言,相比其他城市,北京创新发展的紧迫性和约束性更强,只有“华山一条道”。从持续更新的产业限禁目录,到稳定增长的科创投入,再到不断升级的“北京服务”……一系列举措生动彰显着北京争做“首善”的自觉担当。经过多年努力,北京创新发展的“软”环境正转化为殊为难得的“硬”实力,这也验证了产业创新中的“集聚效应”:创新聚集区可加速畅通产业链、推动完善生态,从而实现更大的创新乘数。
第四次科技浪潮呼啸而来,全球科技竞争趋于“白热化”,科技创新从未像今天这样深刻牵动国家的前途命运。当下,我国经济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内部很多领域依然存在“卡脖子”“掉链子”问题,外部面对一些势力打压围堵“脱钩断链”的压力,这都进一步提升了核心技术攻关的紧迫性。面对历史关口的“关键一跃”,面对国家人民的殷殷期盼,北京当如何尽责担当?着力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培育产业新优势新动能,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新质生产力,正是重要抓手之一。
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当务之急,还是以改革持续打通堵点卡点。近年来,从改革试点“科技成果先使用后付费”,到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经费全面实行“包干制+负面清单”管理,从设立专项资金支持中小科创企业,到支持企业自主认定人才……不断深化的改革举措推动着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政府规划引导、科学政策支持,市场机制调节、微观主体发力,“有形之手”和“无形之手”协同配合,必能将创新环境营造得更加友好,助力企业敢于布局前沿、勇攀科创高峰。
创造未来的前提是相信未来。在浩瀚的科技星空中,北京闪耀的创新繁星或许只是一处景观,但它发出的光与热,正给更多人带去信心——当一座城市、一个社会、一个国家都坚定地相信未来、拥抱未来,就一定会不断突破边界,让科技想象力无限放飞,让新质生产力充分发展,成就一个个“越己者恒越”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