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救助“上新”,积尺寸之功托举困难群众

2025-03-26 06:51 来源:工人日报

  按照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招募社工机构为困难群众提供陪诊助行、特药配送、住院看护等服务……据3月24日《人民日报》报道,近年来,湖北省民政厅在全省市州、区县陆续试点发展“服务类社会救助”。2023年起,汉阳区作为试点地区之一,将对困难群众的服务范围从助餐助洁等拓展到“陪诊助医”领域,独居、空巢等特殊困难老人经社区推荐后,也被纳入服务范围。另据澎湃新闻报道,日前,上海程家桥街道养老服务站工作人员与社区救助顾问双向联动,面向有改善睡眠需求的困难群众开展了一堂健康管理课,持续增强困难群众对服务类社会救助的体验感。

  报道显示,去年7月以来,民政部、财政部已联合在全国5个省份69个地区开展服务类社会救助试点。诸如为失能老人提供助餐、助浴服务,为重大疾病患者提供跑腿、买药服务等,是不少地方探索的“服务类社会救助”的重要内容。这些看似简单的小事,实则是关乎困难群众幸福感的大事。

  与传统的现金救助不同,“服务类社会救助”主要是聚焦困难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以服务的形式为困难群众提供救助,包括访视、看护照料、康复训练、助餐助浴、心理疏导、社会融入等,侧重点在于提供多元服务和精神关怀,持续改善救助对象的生活品质。

  为鼓励基层推进社会救助工作改革创新,自2016年起,民政部连续8年举办社会救助领域创新实践活动。去年7月,民政部、财政部联合印发《全国服务类社会救助试点工作方案》,推动各地实现社会救助由单一物质救助向“物质+服务”综合救助模式转变。在此背景下,各地不断深化探索,蹚出不少适合本地实际的社会救助新路。

  比如,浙江省的“弱有众扶”创新实践,通过链接社会组织、公益慈善组织、爱心企业等社会力量,为困难群众提供全方位、立体化帮扶;山东肥城打造140余人的“桃仙子”服务队,为全市3400余名分散特困人员、1500余名低收入人员提供助洁、助医、助餐、助浴、助急、精神慰藉等8大类16小项服务……

  综观各地具体实践,不难发现,有关社会救助的服务理念持续升级——从发放慰问物资的“保温饱”向提升生活品质的“解烦忧”转变,从具体的救助活动向不间断的全方位关怀转变,将更多困难对象纳入服务半径;措施也更加灵活——建立资金多渠道保障机制、拓展对接社会力量的更多可能性、运用互联网思维开展线上线下综合监管和智慧监管,等等。这也意味着,社会救助这张网正织得更细更紧、更深入人心。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强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和常态化救助帮扶,完善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对各地来说,如何更好发挥社会救助“保基本、防风险、促发展”的功能作用,持续完善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通过救助体系迭代升级推动社会救助扩容提质增效,可谓一道必答题。期待各地在梳理经验、相互借鉴的过程中,深入群众,加强调研,找到适合本地的创新密码,共同为推进社会救助体系迭代升级和优化完善贡献智慧与样本。

  对困难群众进行兜底保障,不断提升社会救助的精度和温度,关系民生、连着民心。多一双援手、多一种办法、多一个领域,就会多一张笑脸、多一份希望、多一重幸福。让我们携手努力,积累尺寸之功,共同托举困难群众的每一天、每一年。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年巍)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社会救助“上新”,积尺寸之功托举困难群众

2025年03月26日 06:51   来源:工人日报   吴迪

  按照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招募社工机构为困难群众提供陪诊助行、特药配送、住院看护等服务……据3月24日《人民日报》报道,近年来,湖北省民政厅在全省市州、区县陆续试点发展“服务类社会救助”。2023年起,汉阳区作为试点地区之一,将对困难群众的服务范围从助餐助洁等拓展到“陪诊助医”领域,独居、空巢等特殊困难老人经社区推荐后,也被纳入服务范围。另据澎湃新闻报道,日前,上海程家桥街道养老服务站工作人员与社区救助顾问双向联动,面向有改善睡眠需求的困难群众开展了一堂健康管理课,持续增强困难群众对服务类社会救助的体验感。

  报道显示,去年7月以来,民政部、财政部已联合在全国5个省份69个地区开展服务类社会救助试点。诸如为失能老人提供助餐、助浴服务,为重大疾病患者提供跑腿、买药服务等,是不少地方探索的“服务类社会救助”的重要内容。这些看似简单的小事,实则是关乎困难群众幸福感的大事。

  与传统的现金救助不同,“服务类社会救助”主要是聚焦困难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以服务的形式为困难群众提供救助,包括访视、看护照料、康复训练、助餐助浴、心理疏导、社会融入等,侧重点在于提供多元服务和精神关怀,持续改善救助对象的生活品质。

  为鼓励基层推进社会救助工作改革创新,自2016年起,民政部连续8年举办社会救助领域创新实践活动。去年7月,民政部、财政部联合印发《全国服务类社会救助试点工作方案》,推动各地实现社会救助由单一物质救助向“物质+服务”综合救助模式转变。在此背景下,各地不断深化探索,蹚出不少适合本地实际的社会救助新路。

  比如,浙江省的“弱有众扶”创新实践,通过链接社会组织、公益慈善组织、爱心企业等社会力量,为困难群众提供全方位、立体化帮扶;山东肥城打造140余人的“桃仙子”服务队,为全市3400余名分散特困人员、1500余名低收入人员提供助洁、助医、助餐、助浴、助急、精神慰藉等8大类16小项服务……

  综观各地具体实践,不难发现,有关社会救助的服务理念持续升级——从发放慰问物资的“保温饱”向提升生活品质的“解烦忧”转变,从具体的救助活动向不间断的全方位关怀转变,将更多困难对象纳入服务半径;措施也更加灵活——建立资金多渠道保障机制、拓展对接社会力量的更多可能性、运用互联网思维开展线上线下综合监管和智慧监管,等等。这也意味着,社会救助这张网正织得更细更紧、更深入人心。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强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和常态化救助帮扶,完善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对各地来说,如何更好发挥社会救助“保基本、防风险、促发展”的功能作用,持续完善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通过救助体系迭代升级推动社会救助扩容提质增效,可谓一道必答题。期待各地在梳理经验、相互借鉴的过程中,深入群众,加强调研,找到适合本地的创新密码,共同为推进社会救助体系迭代升级和优化完善贡献智慧与样本。

  对困难群众进行兜底保障,不断提升社会救助的精度和温度,关系民生、连着民心。多一双援手、多一种办法、多一个领域,就会多一张笑脸、多一份希望、多一重幸福。让我们携手努力,积累尺寸之功,共同托举困难群众的每一天、每一年。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