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除的是“围墙”,砸掉的是“心墙”

2025-03-26 06:50 来源:工人日报

  据3月24日澎湃新闻报道,傍晚时分,华灯初上,汉寿县委大院内,陆续出现散步的身影。自从彻底拆除围墙后,每到下班,这里便成为周边市民茶余饭后的休闲之处。旁边紧邻的县政府大院,同样不见围墙,一些市民正在打羽毛球。实际上,在湖南省汉寿县,向市民敞开的,不仅是县委、县政府大院。2022年,该县启动“拆围透绿”工程,县委、县政府带头,县城除中小学校外,38个机关和事业单位全部拆除了围墙。

  想象一下,春日的县委大院绿意葱茏,市民三三两两地在院子里悠闲散步,孩童在疏林草地间嬉戏,羽毛球爱好者在空地上挥汗如雨……这些充满烟火气的场景,颠覆了人们对机关大院的传统认知。

  一堵围墙的拆除,能释放多少民生温度?湖南汉寿县以“拆围透绿”的创新实践给出了生动答案。当38家机关事业单位相继推倒围墙,不仅重构了城市空间格局,更密切了干群关系。长期以来,机关大院在很多人眼中是神秘的。汉寿这场“空间革命”的精妙之处在于:拆除的不仅是物理屏障,更是横亘在干群之间的心理壁垒。

  毫无疑问,拆除围墙带来的好处是多方面的。其一,提升了城市空间的利用率。原本封闭的机关大院空间得以释放,成为周边居民的休闲场地,丰富了民众的业余生活。对于土地资源日益紧张的城市来说,这不失为一种高效的空间利用方式。当空间藩篱转化为民生福祉,“拆围透绿”显现出多重治理效应:老城区居民有了“推窗见绿”的休闲空间,通勤族发现了节省脚力的便捷通道,社区广场舞队伍找到了新阵地……

  其二,增进了政府与民众之间的互动和理解。在开放的机关大院里,民众有机会近距离感受政府的工作环境和氛围,公职人员也能更直观地了解民众的需求和心声。这种面对面的交流,正悄然编织着新型社会治理网络,有助于提升政府的公信力和服务能力。

  近年来,越来越多地区的政府大院“开门纳客”。例如,有的地方向市民开放政府大院的食堂,推出价格实惠的可口套餐;有的地方在节假日期间向游客开放机关事业单位的停车场、洗手间……这些做法让人耳目一新,折射出执政理念的深刻变革,也拉近了政府和民众的距离,还在无形中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宣传效果。

  拆掉“围墙”,砸掉“心墙”,以“开放”代替“封闭”,以“共享”替代“独享”,这是一种“亲民之姿”和“开放之态”,我们乐见这样的温暖嬗变催生更多美好可能。其实,对于各地各级政府来说,某种意义上,没有一处围墙,恰恰是最好、最牢靠的围墙。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年巍)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拆除的是“围墙”,砸掉的是“心墙”

2025年03月26日 06:50   来源:工人日报   郭元鹏

  据3月24日澎湃新闻报道,傍晚时分,华灯初上,汉寿县委大院内,陆续出现散步的身影。自从彻底拆除围墙后,每到下班,这里便成为周边市民茶余饭后的休闲之处。旁边紧邻的县政府大院,同样不见围墙,一些市民正在打羽毛球。实际上,在湖南省汉寿县,向市民敞开的,不仅是县委、县政府大院。2022年,该县启动“拆围透绿”工程,县委、县政府带头,县城除中小学校外,38个机关和事业单位全部拆除了围墙。

  想象一下,春日的县委大院绿意葱茏,市民三三两两地在院子里悠闲散步,孩童在疏林草地间嬉戏,羽毛球爱好者在空地上挥汗如雨……这些充满烟火气的场景,颠覆了人们对机关大院的传统认知。

  一堵围墙的拆除,能释放多少民生温度?湖南汉寿县以“拆围透绿”的创新实践给出了生动答案。当38家机关事业单位相继推倒围墙,不仅重构了城市空间格局,更密切了干群关系。长期以来,机关大院在很多人眼中是神秘的。汉寿这场“空间革命”的精妙之处在于:拆除的不仅是物理屏障,更是横亘在干群之间的心理壁垒。

  毫无疑问,拆除围墙带来的好处是多方面的。其一,提升了城市空间的利用率。原本封闭的机关大院空间得以释放,成为周边居民的休闲场地,丰富了民众的业余生活。对于土地资源日益紧张的城市来说,这不失为一种高效的空间利用方式。当空间藩篱转化为民生福祉,“拆围透绿”显现出多重治理效应:老城区居民有了“推窗见绿”的休闲空间,通勤族发现了节省脚力的便捷通道,社区广场舞队伍找到了新阵地……

  其二,增进了政府与民众之间的互动和理解。在开放的机关大院里,民众有机会近距离感受政府的工作环境和氛围,公职人员也能更直观地了解民众的需求和心声。这种面对面的交流,正悄然编织着新型社会治理网络,有助于提升政府的公信力和服务能力。

  近年来,越来越多地区的政府大院“开门纳客”。例如,有的地方向市民开放政府大院的食堂,推出价格实惠的可口套餐;有的地方在节假日期间向游客开放机关事业单位的停车场、洗手间……这些做法让人耳目一新,折射出执政理念的深刻变革,也拉近了政府和民众的距离,还在无形中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宣传效果。

  拆掉“围墙”,砸掉“心墙”,以“开放”代替“封闭”,以“共享”替代“独享”,这是一种“亲民之姿”和“开放之态”,我们乐见这样的温暖嬗变催生更多美好可能。其实,对于各地各级政府来说,某种意义上,没有一处围墙,恰恰是最好、最牢靠的围墙。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