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高水平保护和高效率利用自然资源,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能够让生态优势源源不断转化为发展优势。实现生态环境改善和生态产品价值增值外溢“两手抓”,是推动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直以来,我国各地区大力做好生态利用文章,积极探索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市场化运作、可持续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挖掘蕴藏在绿水青山中的金山银山,把生态财富转化为经济财富,涌现出很多亮点和创新做法。例如,福建南平市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实现了从“卖林木”到“卖生态”的转变;浙江安吉县通过竹林碳汇改革让“沉睡”的竹林活起来;四川南充市依托国家林草生态综合监测评价成果,探索建立了生态补偿机制;等等。
2024年,《生态保护补偿条例》出台,这是我国首部专门针对生态保护补偿的法律法规,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提供了制度保障。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将“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列为“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的重要任务。一系列指导文件和利好政策的出台,推动了生态产品“难度量、难抵押、难交易、难变现”等问题的有效解决,释放了绿色增长的潜力和动力。
尽管我国在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仍面临诸多挑战。生态产品的价值量化和核算体系尚不完善,缺乏统一标准和准确的测量工具,导致其市场价值无法全面体现。生态产品的交易与流转机制不够健全,生态产品无法像传统商品一样进行流转和抵押,制约了生态产品的市场化进程等。未来,应多措并举,让生态有“颜”又有“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