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味电子烟不能禁而不绝

2025-03-25 07:35 来源:工人日报

  据3月23日央视新闻客户端报道,近期不少家长反映,一种调配出各种水果口味的电子烟,通过各种隐秘的渠道,轻易被未成年人购买。这种电子烟因为味道清香会让孩子们放松警惕,不少孩子渐渐染上了烟瘾。

  果味电子烟为何在青少年群体中流行?一方面,为了吸引未成年消费者,一些商家淡化“烟”的属性,将电子烟打造成时尚社交工具,这对本来不吸烟的青少年也有很大的吸引力与迷惑性。而电子烟还可以“加味”,比如添加水果、薄荷醇或薄荷、糖果味等,“香甜”“凉爽”的口感让青少年更易上瘾。另一方面,未成年人社交圈子较小,容易相互影响,一旦有人吸食果味电子烟,很可能导致其他未成年人竞相效仿。

  必须明确,电子烟也是烟。吸烟有害健康,长期吸电子烟也会对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等产生危害。何况,有的青少年吸食电子烟后,还容易过渡到吸食传统烟草,以至于染上烟瘾。此外,有的商家卖给青少年的“电子烟”甚至就是毒制品。

  《电子烟管理办法》规定,禁止销售除烟草口味外的调味电子烟和可自行添加雾化物的电子烟;禁止向未成年人出售电子烟产品。然而,诸如果味电子烟和包装成零食模样的“儿童电子烟”等,仍然大摇大摆地在一些便利店和线上平台出现,甚至其包装和产品宣传页面上也没有“禁止未成年人使用”等提示语。

  对于这种现象,有关部门应当引起重视,升级执法手段,对果味电子烟的生产与销售渠道进行全链条监管,查处一案,打击一串,震慑一片。当前,短视频平台、社交平台的评论区成为引流售卖果味电子烟的新渠道,各类“黑话”“暗语”隐藏颇深。对此,平台方也应“守土尽责”,做好监测和管理,避免成为销售非法电子烟的“帮凶”。同时,我们还要加强控烟健康教育,让控烟健康教育进校园、进社区、进家庭等。

  总之,不能让果味电子烟成了青少年防烟拒烟的“漏网之鱼”。下一步,各方亟须多措并举,让果味电子烟在市场上无所遁形,让未成年人免受烟草侵害。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邓浩)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果味电子烟不能禁而不绝

2025年03月25日 07:35   来源:工人日报   戴先任

  据3月23日央视新闻客户端报道,近期不少家长反映,一种调配出各种水果口味的电子烟,通过各种隐秘的渠道,轻易被未成年人购买。这种电子烟因为味道清香会让孩子们放松警惕,不少孩子渐渐染上了烟瘾。

  果味电子烟为何在青少年群体中流行?一方面,为了吸引未成年消费者,一些商家淡化“烟”的属性,将电子烟打造成时尚社交工具,这对本来不吸烟的青少年也有很大的吸引力与迷惑性。而电子烟还可以“加味”,比如添加水果、薄荷醇或薄荷、糖果味等,“香甜”“凉爽”的口感让青少年更易上瘾。另一方面,未成年人社交圈子较小,容易相互影响,一旦有人吸食果味电子烟,很可能导致其他未成年人竞相效仿。

  必须明确,电子烟也是烟。吸烟有害健康,长期吸电子烟也会对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等产生危害。何况,有的青少年吸食电子烟后,还容易过渡到吸食传统烟草,以至于染上烟瘾。此外,有的商家卖给青少年的“电子烟”甚至就是毒制品。

  《电子烟管理办法》规定,禁止销售除烟草口味外的调味电子烟和可自行添加雾化物的电子烟;禁止向未成年人出售电子烟产品。然而,诸如果味电子烟和包装成零食模样的“儿童电子烟”等,仍然大摇大摆地在一些便利店和线上平台出现,甚至其包装和产品宣传页面上也没有“禁止未成年人使用”等提示语。

  对于这种现象,有关部门应当引起重视,升级执法手段,对果味电子烟的生产与销售渠道进行全链条监管,查处一案,打击一串,震慑一片。当前,短视频平台、社交平台的评论区成为引流售卖果味电子烟的新渠道,各类“黑话”“暗语”隐藏颇深。对此,平台方也应“守土尽责”,做好监测和管理,避免成为销售非法电子烟的“帮凶”。同时,我们还要加强控烟健康教育,让控烟健康教育进校园、进社区、进家庭等。

  总之,不能让果味电子烟成了青少年防烟拒烟的“漏网之鱼”。下一步,各方亟须多措并举,让果味电子烟在市场上无所遁形,让未成年人免受烟草侵害。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