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真切感受到,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越是中国的,越能吸引全球目光。”广东省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第一场“委员通道”上,吴正丹委员道出了许多文艺工作者的心声。
吴正丹有这样的感受并不令人意外——她是“肩上芭蕾”的创始人,在全球30多个国家演出超3000场,持续推动中国杂技走出国门;她尝试与时俱进、跨界融合,如杂技剧《天鹅湖》就是将精湛的杂技技艺和芭蕾动作融入经典故事中。广大杂技工作者守正创新,融“技”于“剧”,不仅满足了观众日益丰富的审美需求,也赋予杂技这一古老艺术以新的时代内涵和生命力。
阐发中国精神、展现中国风貌,杂技并不是唯一的“身体语言”。“中华战舞”潮汕英歌舞不仅“舞”动了春节,“舞”上了热搜,也“舞”到了海外——快闪、舞台剧、民间交流、特色课程,赋予这项古老艺术更多新潮的“打开方式”;千年非遗南派舞狮,不仅活跃在高台之上、街头巷尾,还频频在影视游戏中露脸,陪伴青少年成长,或是化身文创潮玩,用其神韵点缀日常生活;原创舞剧《咏春》走进英国伦敦、法国巴黎,靠“拳力”和“真情”穿透文化壁垒,实现了“叫好”又“叫座”。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岭南文化精品以崭新的面孔登台亮相,不仅惊艳了老主顾,也收获了一批新观众甚至是“洋粉丝”。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剧院和广场也并非唯一的舞台。“委员通道”上,张伟涛委员提出“中国制造业需要通过深挖中华文化精神内核,赋予产品温度和生命力”。火热出圈的中华文化与略显冷硬的制造业产品看似缺乏关联,却已有不少企业在勇敢尝试,小到文创、美妆,大到家电、瓷砖和汽车,一股强烈的“国潮风”正在席卷消费市场,受到越来越多人的欢迎。中国制造能否成为文化符号和元素的新载体?跨界联动、融合创新能否成为制造业提升附加值、开拓大市场的新方向?同样有待进一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