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消费券也变“黄牛票”

2025-01-07 07:17 来源:南方日报

  年终岁尾,正值消费旺季。然而有媒体调查发现,有的消费券被“黄牛”截胡后倒卖,有的“黄牛”为骗取补贴还勾结商家制造虚假消费,这些乱象让不少心怀期待的消费者倍感闹心。

  发放消费券的政策初衷是“以四两拨千斤”,既让老百姓以更低成本购买到更优产品,又更好地发挥扩大有效需求的牵引带动作用。一旦消费券被“黄牛”变成“生意经”,一方面会挫伤消费者的积极性,对消费信心提升、消费潜力释放带来不利影响;另一方面也会破坏市场秩序,让以旧换新等好政策卡在“最后一公里”,无形之中给政策效果打了折扣。

  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具体而言,针对“黄牛”惯用的使用外挂软件拼速度、模拟IP改定位等伎俩,有关部门可以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把该补的漏洞补上,该升级的系统升级,该优化的规则优化,精准地把消费券发到消费者手上,让“黄牛”无机可乘。此外,加大对“黄牛”倒卖消费券、套现等行为的打击力度,通过法律手段严加惩处,提高违法成本,也势在必行。当然,这也折射出有些地方一定程度上存在“重发放、轻管理”的问题,比如发放管理不规范、渠道不合理、使用门槛不科学等问题,需要在新一轮促消费过程中进一步解决。

  从演唱会、文博场馆门票,到以旧换新补贴、文旅餐饮消费券,“黄牛”的无孔不入,换个角度来看,也说明了消费券的含金量还在上升。汽车换“能”、家电换“智”、家装厨卫“焕新”,以及电动自行车以旧换新……这几年尤其是去年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实施以来,各地纷纷推出一系列举措加码支持,不断扩大政策受益面。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2月19日24时,超3330万名消费者购买相关家电以旧换新产品超5210万台,家装厨卫“焕新”补贴产品超5300万件,电动自行车以旧换新超100万辆。

  扩大内需是战略之举,提振消费是重中之重。去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加力扩围实施‘两新’政策”,多部门表示“2025年将加力扩围实施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在此背景下,多地发放餐饮、文旅消费券,努力以真金白银点燃消费热情。必须看到,越是这种关键时候,越不可因小失大,各地各有关部门还需要重视起来,把工作抓细抓实,真正把钱花在刀刃上,实现提质增效,才能让政策红利更好地惠及广大消费者,让大家便于消费、乐于消费。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武晓娟)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别让消费券也变“黄牛票”

2025年01月07日 07:17   来源:南方日报   陆 夷

  年终岁尾,正值消费旺季。然而有媒体调查发现,有的消费券被“黄牛”截胡后倒卖,有的“黄牛”为骗取补贴还勾结商家制造虚假消费,这些乱象让不少心怀期待的消费者倍感闹心。

  发放消费券的政策初衷是“以四两拨千斤”,既让老百姓以更低成本购买到更优产品,又更好地发挥扩大有效需求的牵引带动作用。一旦消费券被“黄牛”变成“生意经”,一方面会挫伤消费者的积极性,对消费信心提升、消费潜力释放带来不利影响;另一方面也会破坏市场秩序,让以旧换新等好政策卡在“最后一公里”,无形之中给政策效果打了折扣。

  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具体而言,针对“黄牛”惯用的使用外挂软件拼速度、模拟IP改定位等伎俩,有关部门可以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把该补的漏洞补上,该升级的系统升级,该优化的规则优化,精准地把消费券发到消费者手上,让“黄牛”无机可乘。此外,加大对“黄牛”倒卖消费券、套现等行为的打击力度,通过法律手段严加惩处,提高违法成本,也势在必行。当然,这也折射出有些地方一定程度上存在“重发放、轻管理”的问题,比如发放管理不规范、渠道不合理、使用门槛不科学等问题,需要在新一轮促消费过程中进一步解决。

  从演唱会、文博场馆门票,到以旧换新补贴、文旅餐饮消费券,“黄牛”的无孔不入,换个角度来看,也说明了消费券的含金量还在上升。汽车换“能”、家电换“智”、家装厨卫“焕新”,以及电动自行车以旧换新……这几年尤其是去年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实施以来,各地纷纷推出一系列举措加码支持,不断扩大政策受益面。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2月19日24时,超3330万名消费者购买相关家电以旧换新产品超5210万台,家装厨卫“焕新”补贴产品超5300万件,电动自行车以旧换新超100万辆。

  扩大内需是战略之举,提振消费是重中之重。去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加力扩围实施‘两新’政策”,多部门表示“2025年将加力扩围实施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在此背景下,多地发放餐饮、文旅消费券,努力以真金白银点燃消费热情。必须看到,越是这种关键时候,越不可因小失大,各地各有关部门还需要重视起来,把工作抓细抓实,真正把钱花在刀刃上,实现提质增效,才能让政策红利更好地惠及广大消费者,让大家便于消费、乐于消费。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