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万公摊电费业主拒缴”,公摊困境的一个缩影

2025-01-13 07:50 来源:光明网

  日前有媒体报道,某地的一位业主反映,2022年和2023年物业未解决他提出的扰民问题,拒缴了物业费。同时,他要求物业提供公摊水电费明细再缴费,讲清五万电费、一千吨水费用在哪了,但物业没有提供。近日,物业以长时间欠缴公摊水电费为由,将唐先生家的水表拆下,停了水。事件升级之后,媒体开始介入。

  这是一件小事——一个普通的民事纠纷。但是事件却又很“大”,因为牵扯到“公摊”——当前房地产市场极受关注的议题。

  整个事件其实就是“公摊困境”的一个缩影,公摊说不清、道不明,在业主心里终究是缺乏合理性的。这也是为什么这件小事成了热搜,事情虽小,但背后的道理很大,人人感同身受。而要想从根本上解决,恐怕真的得拆解清楚公摊这个房地产市场的“元问题”才行。

  公摊,近些年已经饱受质疑。而从各地的表现看,取消公摊已经渐成趋势。12月17日,河北省张家口市发文明确,取消商品房销售价格限价机制,鼓励实行“现房销售”,逐步推进“取消公摊”。12月12日,湖南省衡阳市发文明确,自2025年1月1日起,商品房销售实行套内建筑面积计价。更早的时候,广东肇庆、安徽合肥、湖南湘潭等地都提出逐步“取消公摊”。

  这个方向是值得肯定的。其实新闻中所涉及的这件小事就已经展现了公摊的关键所在:语焉不详、空间巨大、难以形成共识。由于公摊可能存在已久,在多数状况下也许不至于引发众多的社会纠纷。但随着房地产市场整体格局发生变化,社会对公摊更加敏感,未来围绕公摊的权益和费用,类似的争议只怕会呈现高发趋势。

  因此,在当前房地产市场深度调整的节点,公摊不妨被列为其中一个事项,借着这个契机重点解决。解决公摊,某种程度上也是房地产市场重新“取信于人”的机会,彻底重塑行规,展现市场应有的透明和公开,相信也可以对购房者起到“强信心”的效果。

  另外值得注意的一个细节是,在开头提到的事件中物业以“欠缴公摊水电费”为由,直接拆掉了业主的水表,可谓极为霸道。虽然目前物业已经道歉,并表示将恢复供水,但业主和物业的“地位差”依然刺眼。

  这种“地位差”,多少也是因为公摊而存在。物业或者说社区的管理者,相对业主具备一种“权力差”,他们拥有对公摊的知情权、定义权和控制权。而公摊理论上的成本却要由业主承担,那么物业便可以通过公摊上下其手,构成对业主权益的侵犯。

  在此前一些业主和小区物业的冲突中,公共区域的管理和收益往往都是矛盾的集中爆发点。这和公摊的问题类似,因为模糊的规定,公共面积理论上的所有权、控制权、收益权完全分离,造成了彼此权益、诉求的冲突。

  所以,解决公摊问题,其实也是为业主赋权、抬升业主地位,是在消弭社会纠纷。业主清楚知道自己所有权的边界、只对个人财产负责,同样也知道物业的管理权边界在哪。如此一来,双方都可以各安其分、各负其责,也就更有相互博弈的法理和现实基础。

  “五万公摊电费业主拒缴”,这样的事件应当引起重视。社会关注点不只是解决这个纠纷,也要认识到,房产作为人类最重要的财富形态之一,需要更加清晰的市场规则,整体解决公摊更当尽快推进。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武晓娟)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五万公摊电费业主拒缴”,公摊困境的一个缩影

2025年01月13日 07:50   来源:光明网   光明网评论员

  日前有媒体报道,某地的一位业主反映,2022年和2023年物业未解决他提出的扰民问题,拒缴了物业费。同时,他要求物业提供公摊水电费明细再缴费,讲清五万电费、一千吨水费用在哪了,但物业没有提供。近日,物业以长时间欠缴公摊水电费为由,将唐先生家的水表拆下,停了水。事件升级之后,媒体开始介入。

  这是一件小事——一个普通的民事纠纷。但是事件却又很“大”,因为牵扯到“公摊”——当前房地产市场极受关注的议题。

  整个事件其实就是“公摊困境”的一个缩影,公摊说不清、道不明,在业主心里终究是缺乏合理性的。这也是为什么这件小事成了热搜,事情虽小,但背后的道理很大,人人感同身受。而要想从根本上解决,恐怕真的得拆解清楚公摊这个房地产市场的“元问题”才行。

  公摊,近些年已经饱受质疑。而从各地的表现看,取消公摊已经渐成趋势。12月17日,河北省张家口市发文明确,取消商品房销售价格限价机制,鼓励实行“现房销售”,逐步推进“取消公摊”。12月12日,湖南省衡阳市发文明确,自2025年1月1日起,商品房销售实行套内建筑面积计价。更早的时候,广东肇庆、安徽合肥、湖南湘潭等地都提出逐步“取消公摊”。

  这个方向是值得肯定的。其实新闻中所涉及的这件小事就已经展现了公摊的关键所在:语焉不详、空间巨大、难以形成共识。由于公摊可能存在已久,在多数状况下也许不至于引发众多的社会纠纷。但随着房地产市场整体格局发生变化,社会对公摊更加敏感,未来围绕公摊的权益和费用,类似的争议只怕会呈现高发趋势。

  因此,在当前房地产市场深度调整的节点,公摊不妨被列为其中一个事项,借着这个契机重点解决。解决公摊,某种程度上也是房地产市场重新“取信于人”的机会,彻底重塑行规,展现市场应有的透明和公开,相信也可以对购房者起到“强信心”的效果。

  另外值得注意的一个细节是,在开头提到的事件中物业以“欠缴公摊水电费”为由,直接拆掉了业主的水表,可谓极为霸道。虽然目前物业已经道歉,并表示将恢复供水,但业主和物业的“地位差”依然刺眼。

  这种“地位差”,多少也是因为公摊而存在。物业或者说社区的管理者,相对业主具备一种“权力差”,他们拥有对公摊的知情权、定义权和控制权。而公摊理论上的成本却要由业主承担,那么物业便可以通过公摊上下其手,构成对业主权益的侵犯。

  在此前一些业主和小区物业的冲突中,公共区域的管理和收益往往都是矛盾的集中爆发点。这和公摊的问题类似,因为模糊的规定,公共面积理论上的所有权、控制权、收益权完全分离,造成了彼此权益、诉求的冲突。

  所以,解决公摊问题,其实也是为业主赋权、抬升业主地位,是在消弭社会纠纷。业主清楚知道自己所有权的边界、只对个人财产负责,同样也知道物业的管理权边界在哪。如此一来,双方都可以各安其分、各负其责,也就更有相互博弈的法理和现实基础。

  “五万公摊电费业主拒缴”,这样的事件应当引起重视。社会关注点不只是解决这个纠纷,也要认识到,房产作为人类最重要的财富形态之一,需要更加清晰的市场规则,整体解决公摊更当尽快推进。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