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有媒体报道,某地的一位业主反映,2022年和2023年物业未解决他提出的扰民问题,拒缴了物业费。同时,他要求物业提供公摊水电费明细再缴费,讲清五万电费、一千吨水费用在哪了,但物业没有提供。近日,物业以长时间欠缴公摊水电费为由,将唐先生家的水表拆下,停了水。事件升级之后,媒体开始介入。
这是一件小事——一个普通的民事纠纷。但是事件却又很“大”,因为牵扯到“公摊”——当前房地产市场极受关注的议题。
整个事件其实就是“公摊困境”的一个缩影,公摊说不清、道不明,在业主心里终究是缺乏合理性的。这也是为什么这件小事成了热搜,事情虽小,但背后的道理很大,人人感同身受。而要想从根本上解决,恐怕真的得拆解清楚公摊这个房地产市场的“元问题”才行。
公摊,近些年已经饱受质疑。而从各地的表现看,取消公摊已经渐成趋势。12月17日,河北省张家口市发文明确,取消商品房销售价格限价机制,鼓励实行“现房销售”,逐步推进“取消公摊”。12月12日,湖南省衡阳市发文明确,自2025年1月1日起,商品房销售实行套内建筑面积计价。更早的时候,广东肇庆、安徽合肥、湖南湘潭等地都提出逐步“取消公摊”。
这个方向是值得肯定的。其实新闻中所涉及的这件小事就已经展现了公摊的关键所在:语焉不详、空间巨大、难以形成共识。由于公摊可能存在已久,在多数状况下也许不至于引发众多的社会纠纷。但随着房地产市场整体格局发生变化,社会对公摊更加敏感,未来围绕公摊的权益和费用,类似的争议只怕会呈现高发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