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分析研究了2025年经济工作。会议用“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对明年的宏观调控政策定调。相比近年来的政策取向,财政政策从“积极”转为“更加积极”,货币政策从“稳健”转为“适度宽松”,意味着政策“组合拳”的升级。上一次使用“适度宽松”定调货币政策还是16年前。2008年11月,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中国提出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以促进经济快速复苏,此政策延续至2009年和2010年。自2011年以来,中国货币政策一直坚持“稳健”,时至今日再提“适度宽松”。
为保持经济合理增速,需要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今年一季度同比增长5.3%,二季度增长4.7%,三季度增长4.6%。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4.8%,而今年政府确定的发展预期目标是增长5%左右。同时,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受疫情影响,“十四五”规划在GDP增长方面并未提出明确要求。但要实现“十四五”规划提出的“到2035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目标,那么“十四五”时期的年均GDP增速要保持在4.83%以上。因此,保持经济合理增速是实现2035年愿景的题中之义,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从需求端着手,可以扩张总需求,稳定经济增长。
经济形势面临不确定性和挑战,需要加强超常规逆周期调节。当前,全球经济面临下行压力,地区性冲突此起彼伏,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风起云涌,加之美国的对华关税政策、中欧贸易摩擦、产业链重组等挑战,使中国经济面临错综复杂的外部环境。2008年,中国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曾启动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如今为了应对经济面临的不确定性和挑战同样需要加强超常规逆周期调节。
现阶段,中国经济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的问题仍然存在。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1—10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同比下降4.3%。其中,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总额同比下降8.2%;股份制企业实现利润总额下降5.7%;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实现利润总额增长0.9%;私营企业实现利润总额下降1.3%。工业企业盈利信心不足,投资乏力。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和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向市场传递积极信号,有力提振各方信心。
当前经济运行基础支撑货币政策适度宽松。2024年11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0.2%。1—11月平均,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同期上涨0.3%。2024年11月份,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下降2.5%。1—11月平均,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比上年同期下降2.1%。当前CPI和PPI运行在低位区间。10月,中国货币供应量M1同比下降6.1%,M2同比增长7.5%,均处于低位区间。当前的货币供应量和物价水平能够支撑货币政策适度宽松,并无太大通货膨胀压力。
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将保持流动性适度充裕,扩大信贷规模。因此,贷款市场利率有望进一步下行,推动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下降。存款准备金率也有望进一步下行,向市场释放更多流动性。中国人民银行或进一步买入债券,维护流动性合理充裕。在适度宽松货币政策下,经营主体信贷环境将更为宽松,从而促进消费和投资。融资成本的下降还将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同时,货币政策重回适度宽松还可以对股市、楼市起到一定提振作用。
袁正 长江经济带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