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上次招了一名社区工作者,没干多久就离职了。”中部某县一名社区党委副书记说,社区工作者队伍不稳定,有时会出现“一边在招人,一边有人离职”的情况。东部地区一名社区负责人员表示,尽管前几年社区工作人员招录比达到几百比一,但实际上,大部分录取人员都沉不下去、留不下来。(见12月9日《半月谈》)
社区作为直接联系群众的基层组织,其工作常常与群众面对面。因此,社区工作者人员数量、素质、稳定性关乎群众的诉求能否被满足,关乎百姓的获得感和幸福感。然而,现实中社区工作者“招人”与“离职”共存,“沉不下去、留不下来”是亟待破解的困局。一些年轻人将社区岗位当作考公考编的“跳板”,并未将太多精力用于服务基层,而想在社区干事的人却往往又被“跳板考生”截胡。社区工作人员的不稳定性,制约着服务基层的质效。
究其成因,诸如工作繁杂、薪资待遇不高、群众理解不足等现实问题是主要因素。尤其是,群众利益无小事,要做好每一件事,都需要细心耐心,同时“上面千根线,下面一根针”,种种现实压力,让社区工作者容易产生职业懈怠,甚至促使其离职。
因此,维系社区工作者队伍稳定,单靠扩招恐难以实现。只有从完善机制着眼,让社区工作更具吸引力、归属感和幸福指数,才可能助力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朝着有朝气、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具体看,要严格把握招录标准,确保社区岗位选用工作人员的适配度,把真正热爱社区工作、乐意服务奉献、精通社区业务的人员配置到合适岗位。要落实待遇留人、事业留人、感情留人的关心关爱机制,健全工资增长机制,使社区工作者的薪酬与学历、工作年限、岗位、能力、实绩相挂钩。要加强对绩效考核和年度考核结果的使用,对工作业绩突出、群众反映良好者,大力表彰并给予物质奖励。要打通职业上升通道,坚持选贤任能,为优秀者开辟晋升空间。健全人才培养、激励保障和减负增能等工作制度,健全分级培训工作机制,加强社区工作者在群众工作、组织动员、依法办事等方面的能力培训等。
社区可以说是服务居民群众的“最后一公里”,这就要求基层社区工作者必须素质过硬、了解民情。期待各地多措并举,让社区工作者进得优、沉下去、留得住、有奔头,这既契合该岗位的功能定位,也是回应居民的诉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