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进校园”到“在校园”,非遗舞蹈进校园的愿景是助力非遗的有效传承
近日,在陕西横山第二中学的操场上,2400名学生严整有序地跳起了横山老腰鼓操,在青少年强劲有力的舞步中,这项非遗舞蹈项目焕发出勃勃生机。与此同时,在黔南州长顺县广顺镇第二小学,牵羊舞艺术队的200名学生在18名骨干教师的指导下翩然起舞,演绎着苗族的传统艺术,彰显着非遗舞蹈赋予校园文化的独特魅力,展现了青少年对非遗的浓厚兴趣。
非遗进校园是将非遗融入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举措。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提出,将非遗“融入国民教育体系”,并提出在中小学、高校、职业学校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具体措施,“鼓励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这一系列政策的出台,为非遗舞蹈的校园推广提供了政策依据和行动指引。近年来,在推进“非遗进校园”工作常态化、规范化的政策指导下,不少非遗舞蹈项目正在以体育课、课间操、社团活动、校本课程等形式融入校园生活,在有效培育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同时,推动了非遗项目在校园中的传承与弘扬,促成了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青少年的双向奔赴。
非遗舞蹈进校园的主要实施路径是融入体育运动以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将非遗舞蹈引进校园,能丰富学生的体育活动,激发他们的运动兴趣和潜能。非遗舞蹈通常指传统舞蹈类非遗项目,是一种源于传统民族民间舞蹈形式的文化遗产。非遗舞蹈的文化价值主要体现在对民间舞蹈元素的传承,包括依托于特定历史背景的故事、动作和道具等。然而,这些传统元素往往难以吸引当代青少年的注意。在融入校园体育运动的过程中,我们应在保持传统舞蹈特色的基础上,自觉加入能反映时代精神、吸引年轻受众的文化“符号”,充分调动他们对非遗舞蹈的兴趣,增加参与度。舞动于横山第二中学的老腰鼓操既保留了传统老腰鼓的历史韵味,又融入了现代广播体操的节奏感。在跳操时,传统老腰鼓的配乐和广播体操的口号同时响起,能让学生随着音乐迅速“燃起来”,提升运动效能,助力身体素质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