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乔瑞庆认为,发展新质生产力,一方面可以促进劳动力向高新科技产业集聚,加快释放人才红利;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引导资本投向,稳定发展预期,增强投资意愿。更为重要的是,发展新质生产力能够持续释放创新活力,助力科技创新成果的市场化应用和产业化集聚,从而提升全要素生产率。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完善市场准入制度,优化新业态新领域市场准入环境”。近日,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完善市场准入制度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针对新业态新领域市场准入体系进行系统部署,这将有助于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确保市场准入规则与新技术、新产业的发展趋势相适应,从而充分激发各类经营主体的活力,为新领域、新产品、新模式的快速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和保障,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和良好的应用环境。
应当看到,发展新质生产力,一方面可以促进劳动力向高新科技产业集聚,加快释放人才红利;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引导资本投向,稳定发展预期,增强投资意愿。更为重要的是,发展新质生产力能够持续释放创新活力,助力科技创新成果的市场化应用和产业化集聚,从而提升全要素生产率。
今年以来,我国新质生产力发展态势良好,科技成果加快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增值税发票数据显示,1-7月份,企业购进研发和技术服务金额同比增长12.3%;科技含量较高的知识产权(专利)密集型产业销售收入同比增长8.5%;科技成果转化服务销售收入同比增长26.5%。7月份,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比上个月加快1.2个百分点;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生产指数分别增长12.6%和9%。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向“新”求“质”加快发展
坚持系统观念发展新质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