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市场准入环境,助力向“新”提质

2024-09-12 07: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核心观点: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乔瑞庆认为,发展新质生产力,一方面可以促进劳动力向高新科技产业集聚,加快释放人才红利;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引导资本投向,稳定发展预期,增强投资意愿。更为重要的是,发展新质生产力能够持续释放创新活力,助力科技创新成果的市场化应用和产业化集聚,从而提升全要素生产率。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完善市场准入制度,优化新业态新领域市场准入环境”。近日,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完善市场准入制度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针对新业态新领域市场准入体系进行系统部署,这将有助于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确保市场准入规则与新技术、新产业的发展趋势相适应,从而充分激发各类经营主体的活力,为新领域、新产品、新模式的快速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和保障,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和良好的应用环境。

  应当看到,发展新质生产力,一方面可以促进劳动力向高新科技产业集聚,加快释放人才红利;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引导资本投向,稳定发展预期,增强投资意愿。更为重要的是,发展新质生产力能够持续释放创新活力,助力科技创新成果的市场化应用和产业化集聚,从而提升全要素生产率。

  今年以来,我国新质生产力发展态势良好,科技成果加快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增值税发票数据显示,1-7月份,企业购进研发和技术服务金额同比增长12.3%;科技含量较高的知识产权(专利)密集型产业销售收入同比增长8.5%;科技成果转化服务销售收入同比增长26.5%。7月份,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比上个月加快1.2个百分点;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生产指数分别增长12.6%和9%。

  市场准入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之一,是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关键条件。当前,我国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深刻交织,新业态持续生成,新产业加快升级,新质生产力发展势头强劲。但是,传统的市场准入规则、准入体系、监管方式难以直接应用于新业态新领域。

  从目前来看,我国市场准入制度供给还不够完善,市场准入效能评估指标体系还不健全,市场准入制度落实执行还存在不足,新业态新领域市场准入规则标准还不太明确。因此,要推动新质生产力健康快速发展,就需要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持续优化市场准入环境,不断清除阻碍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路障”。

  无论是“聚焦深海、航天、航空、生命健康等10个新业态新领域,按照标准引领、场景开放、市场推动、产业聚集、体系升级的原则和路径,分领域制定优化市场环境实施方案,推动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提高准入效率”,还是“用好先进技术应用推进中心和各类科技成果转化等创新平台”,《意见》以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为导向完善市场准入制度,将引导各类先进优质的生产要素向“新”聚集,促进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期待接下来持续优化的市场准入环境,能为新业态、新领域提供足够的“阳光”和“雨露”,从而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激活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密码”。(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 乔瑞庆)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向“新”求“质”加快发展

     坚持系统观念发展新质生产力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臧梦雅)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优化市场准入环境,助力向“新”提质

2024年09月12日 07: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核心观点: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乔瑞庆认为,发展新质生产力,一方面可以促进劳动力向高新科技产业集聚,加快释放人才红利;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引导资本投向,稳定发展预期,增强投资意愿。更为重要的是,发展新质生产力能够持续释放创新活力,助力科技创新成果的市场化应用和产业化集聚,从而提升全要素生产率。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完善市场准入制度,优化新业态新领域市场准入环境”。近日,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完善市场准入制度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针对新业态新领域市场准入体系进行系统部署,这将有助于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确保市场准入规则与新技术、新产业的发展趋势相适应,从而充分激发各类经营主体的活力,为新领域、新产品、新模式的快速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和保障,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和良好的应用环境。

  应当看到,发展新质生产力,一方面可以促进劳动力向高新科技产业集聚,加快释放人才红利;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引导资本投向,稳定发展预期,增强投资意愿。更为重要的是,发展新质生产力能够持续释放创新活力,助力科技创新成果的市场化应用和产业化集聚,从而提升全要素生产率。

  今年以来,我国新质生产力发展态势良好,科技成果加快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增值税发票数据显示,1-7月份,企业购进研发和技术服务金额同比增长12.3%;科技含量较高的知识产权(专利)密集型产业销售收入同比增长8.5%;科技成果转化服务销售收入同比增长26.5%。7月份,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比上个月加快1.2个百分点;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生产指数分别增长12.6%和9%。

  市场准入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之一,是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关键条件。当前,我国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深刻交织,新业态持续生成,新产业加快升级,新质生产力发展势头强劲。但是,传统的市场准入规则、准入体系、监管方式难以直接应用于新业态新领域。

  从目前来看,我国市场准入制度供给还不够完善,市场准入效能评估指标体系还不健全,市场准入制度落实执行还存在不足,新业态新领域市场准入规则标准还不太明确。因此,要推动新质生产力健康快速发展,就需要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持续优化市场准入环境,不断清除阻碍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路障”。

  无论是“聚焦深海、航天、航空、生命健康等10个新业态新领域,按照标准引领、场景开放、市场推动、产业聚集、体系升级的原则和路径,分领域制定优化市场环境实施方案,推动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提高准入效率”,还是“用好先进技术应用推进中心和各类科技成果转化等创新平台”,《意见》以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为导向完善市场准入制度,将引导各类先进优质的生产要素向“新”聚集,促进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期待接下来持续优化的市场准入环境,能为新业态、新领域提供足够的“阳光”和“雨露”,从而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激活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密码”。(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 乔瑞庆)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向“新”求“质”加快发展

     坚持系统观念发展新质生产力

(责任编辑:臧梦雅)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