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评论:向“新”求“质”加快发展

2024年03月07日 16:11   来源:中国经济网   

  核心观点: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制胜未来的关键变量。形势紧迫,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勇往直前,但同时也要注意别跑偏了。我国地域广阔、各地情况千差万别,发展新质生产力务必坚持从实际出发。

  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新质生产力”是高频词。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最活跃的要素。纵观人类史,从18世纪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机械化,到19世纪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电气化,再到20世纪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信息化,生产力的每一次飞跃都伴随着技术的突破性创新。当前,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我们必须抢抓机遇,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概念理解起来或许比较抽象,其实现实中,新质生产力早已竞相迸发涌现,并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从国产大飞机C919投入商业运营、国产大型邮轮成功建造,到“奋斗者”号万米深潜、“中国天眼”凝望星河,再到脑机接口科幻酷炫、北斗卫星融入基础设施,一项项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振奋人心,让我们的生活更精彩,也激发出新质生产力的无限可能,持续增强经济发展的动能和后劲。

  可以说,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从“新”的角度看,新质生产力的内在要求是创新,不仅包括技术和业态模式的创新,还包括管理和制度的创新。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要素投入驱动,以大规模低成本劳动力为支撑。但随着要素成本上升、有效需求不足等问题日益凸显,旧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未来必须走以创新为主要驱动力的高质量发展道路。

  创新意味着变革与突破。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制胜未来的关键变量。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咬定创新不放松,驰而不息补短板、固底板、锻长板。一方面,必须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另一方面,要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推动更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同时,还要努力建设生机勃勃的创新文化,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从而激发全社会干事创业的活力。

  从“质”的角度看,新质生产力不是传统生产力的局部优化与简单迭代,而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当代先进生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聚焦当下,要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激发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和数据等生产要素活力,从而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持续注入强劲动力。

  形势紧迫,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勇往直前,但同时也要注意别跑偏了。我国地域广阔、各地情况千差万别,发展新质生产力务必坚持从实际出发,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根据本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

  当前,各地正主动作为、积极施策,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营造更加良好的环境。例如,上海发布了优化营商环境7.0版,广东提出要创造更多平台和机会,等等。大道至简,实干为要。将创新基因融进发展血脉,点燃新质生产力的强劲引擎,中国号巨轮定能扬帆远航。(中国经济网评论员 梁瑜)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人工智能+”空间广阔

     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中勇挑大梁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

中经评论:向“新”求“质”加快发展

2024-03-07 16:11 来源:中国经济网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