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制胜未来的关键变量。形势紧迫,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勇往直前,但同时也要注意别跑偏了。我国地域广阔、各地情况千差万别,发展新质生产力务必坚持从实际出发。
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新质生产力”是高频词。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最活跃的要素。纵观人类史,从18世纪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机械化,到19世纪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电气化,再到20世纪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信息化,生产力的每一次飞跃都伴随着技术的突破性创新。当前,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我们必须抢抓机遇,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概念理解起来或许比较抽象,其实现实中,新质生产力早已竞相迸发涌现,并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从国产大飞机C919投入商业运营、国产大型邮轮成功建造,到“奋斗者”号万米深潜、“中国天眼”凝望星河,再到脑机接口科幻酷炫、北斗卫星融入基础设施,一项项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振奋人心,让我们的生活更精彩,也激发出新质生产力的无限可能,持续增强经济发展的动能和后劲。
可以说,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从“新”的角度看,新质生产力的内在要求是创新,不仅包括技术和业态模式的创新,还包括管理和制度的创新。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人工智能+”空间广阔
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中勇挑大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