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4日,央视新闻曝光了多家外卖平台的“幽灵外卖”。据本报报道,昌平、朝阳、房山等区的市场监管局已针对报道情况开展执法检查工作,涉事门店均已停业整顿,并在平台下线。
30多家外卖店铺和废品站开在一起,操作间油污四溢,这样的“美食档口”,谁看了都大倒胃口。门店图片是假的,营业地点是编的,就连营业执照和餐饮经营许可都是“共享”的。对这些黑外卖,当然不能止于停业整顿,还得让经营者切切实实付出代价。
这些“幽灵外卖”如何通过了平台审核?既没有动态监测商家照片跟现实是否一致,也不对各家商铺上传的开店资质查重,平台审核岂不形同虚设?一家家来历不明的店铺,甚至能高居平台“放心榜”前列,根本原因都在于平台审核失灵。
根据法律,网络食品交易第三方平台提供者,应当对入网食品经营者做实名登记,明确其食品安全管理责任。可报道中有个细节耐人寻味:一名自称在房山片区巡店的某外卖平台区域负责人,主动给打算开店的经营者支招,没有证照可以去美食城租借。如果监管部门查实此人真是平台区域负责人,也就印证了平台唆使经营者“证照作弊”的事实,印证了外卖平台的管理形同虚设。只要你能把饭做出来,无论在哪做的、是否持证,平台都能把饭送出去。
这不是外卖平台第一次被曝出“幽灵外卖”。2016年央视3·15晚会就曾曝光饿了么等外卖平台存在与无牌餐厅合作乱象。当时,饿了么紧急发出声明,表示成立专项组,查处下线所有涉事违规餐厅,核查全国范围的餐厅资质。此后,包括饿了么在内的外卖平台,仍时常被曝出一证多开、虚假地址等资质造假问题。就算网络餐饮经营具有虚拟性、隐蔽性等特点,8年时间也足够建立成熟的资质审核机制、清除啃噬平台声誉的蛀虫。是真想管却管不了,还是走过场不想管?“幽灵外卖”频出,谁能“消化”得了?
纸片般的线上订单、数不清的外卖封签以及忙个不停的小哥背后,承载着消费者对外卖行业的集体信任。不改难看吃相,外卖平台当心吃不了兜着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