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带孩子骑行遭碾压,揭示的两个“安全”

2024-08-15 07:03 来源:光明网

  近日,“父亲带孩子骑行遭碾压”一事引发社会关注。据媒体报道,一名11岁男孩“球球”跟着父亲和自行车队在双向公路上骑行,结果在接近中线时不小心摔倒进入对面车道,之后遭对向行驶汽车碾压。据河北容城县卫健局信息,并经与医院核实,男孩经抢救无效,已身亡。

  上一秒还沉浸在骑行之乐中的11岁男孩,下一秒就因摔倒而被车碾身亡,如此惨痛意外通过视频画面“还原”到舆论场,悲剧性可以说是扑面而来。围观者的心绪是复杂的,除了惋惜和慨叹,有人批评事发时的车队不该带着小孩集体占道骑行;有人谴责监护人不该让这么小的孩子上路骑车。毕竟,按照交通法规,孩子未满12岁,不允许骑车上路;还有的挖出涉事家长此前曾“无视”网友发出的安全提醒……

  不同的围观视角,将事件所折射的教训立体呈现出来。但它们归结为一点,其实还是对于“安全”的警醒。

  骑行,在今天早已从一种通勤方式,变为一种休闲健身方式。甚至,配备新潮的装备,加入骑行团队,骑行过程中的各种拍照、打卡,已成为一种值得对外展示的生活仪式感。而家长带小孩骑行,还被赋予着多重的教育价值。在很多视角下,这被视为是一种负责任的家长行为,因为他意味着引导孩子从小就养成锻炼的习惯、磨炼心性。比如,类似的新闻比比皆是:“10岁男孩和老爸骑行川藏,31天骑行2200公里瘦10斤”。他们在社交平台上收获的几乎是一边倒的点赞。但直到此次事件这样的悲剧出现后,人们才意识到,原来12岁以下的孩子骑行上路,本身是不合乎安全法规的。

  指出这一点,并不是说不赞成家长带小孩骑行。客观说,如果真要依据法律严格禁止12岁以下的孩子上路骑车,抛开执法能不能跟上不谈,社会意见也未必一致。但是,对于个体来讲,不能因为这样的行为在现实中被“妥协”了,就忽视其中真实的安全风险。尽量选择相对安全的路线,帮助孩子培育安全的骑行习惯,对安全风险多一些“冗余”防备……这些安全常识,家长真的不能等到悲剧出现后才后知后觉。

  其实,很多时候人们不是没有安全意识,而是习惯性的“经验主义”,往往会轻而易举地越过对于安全原则的敬畏。比如,此事中的事发道路据说还未通过验收,于是,一边并未完全禁止机动车,一边却可能被骑行者视为骑行胜地,乃至于完全放任了占道骑行可能带来的安全风险……这背后,并不仅仅是个人意义上的安全意识的疏忽,而更是服从于一种习以为常的集体经验主义的惯性。

  诚然,我们不可能穷尽所有的风险,再“谨小慎微”也无法制造一个绝对的安全空间。但是,安全原则终归有其遵守的必要和参考的价值。几乎所有的安全事件背后,都可以找到背离安全原则的细节。但是,若只有在对悲剧的真实体验和围观中才“看见”安全规则的存在,这显然弱化了规则、原则本身该有的预见性和提醒价值。

  这几乎是所有安全事件背后都伴随的某种“定律”——悲剧发生后,人们能够立即发现与安全相冲突的问题:习惯上的、规则上的、人身上的、管理上的……但是,在悲剧发生之前,很多人,甚至一个系统,都往往会对安全表现出明显的“失明”。或许,每个人心中都住着两个“安全”:一个是经由悲剧的“刺激”所明晰起来的安全原则,一个是时常被侥幸心理或是其他的“优先”价值所覆盖的安全意识。只有当这两个“安全”的距离无限接近,或才能让安全的悲剧少点再少点。

  无论如何,安全面前,少一些侥幸,多一些审慎,尽管听起来很“鸡汤”、很“常识”,但真的重要。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武晓娟)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父亲带孩子骑行遭碾压,揭示的两个“安全”

2024年08月15日 07:03   来源:光明网   光明网评论员

  近日,“父亲带孩子骑行遭碾压”一事引发社会关注。据媒体报道,一名11岁男孩“球球”跟着父亲和自行车队在双向公路上骑行,结果在接近中线时不小心摔倒进入对面车道,之后遭对向行驶汽车碾压。据河北容城县卫健局信息,并经与医院核实,男孩经抢救无效,已身亡。

  上一秒还沉浸在骑行之乐中的11岁男孩,下一秒就因摔倒而被车碾身亡,如此惨痛意外通过视频画面“还原”到舆论场,悲剧性可以说是扑面而来。围观者的心绪是复杂的,除了惋惜和慨叹,有人批评事发时的车队不该带着小孩集体占道骑行;有人谴责监护人不该让这么小的孩子上路骑车。毕竟,按照交通法规,孩子未满12岁,不允许骑车上路;还有的挖出涉事家长此前曾“无视”网友发出的安全提醒……

  不同的围观视角,将事件所折射的教训立体呈现出来。但它们归结为一点,其实还是对于“安全”的警醒。

  骑行,在今天早已从一种通勤方式,变为一种休闲健身方式。甚至,配备新潮的装备,加入骑行团队,骑行过程中的各种拍照、打卡,已成为一种值得对外展示的生活仪式感。而家长带小孩骑行,还被赋予着多重的教育价值。在很多视角下,这被视为是一种负责任的家长行为,因为他意味着引导孩子从小就养成锻炼的习惯、磨炼心性。比如,类似的新闻比比皆是:“10岁男孩和老爸骑行川藏,31天骑行2200公里瘦10斤”。他们在社交平台上收获的几乎是一边倒的点赞。但直到此次事件这样的悲剧出现后,人们才意识到,原来12岁以下的孩子骑行上路,本身是不合乎安全法规的。

  指出这一点,并不是说不赞成家长带小孩骑行。客观说,如果真要依据法律严格禁止12岁以下的孩子上路骑车,抛开执法能不能跟上不谈,社会意见也未必一致。但是,对于个体来讲,不能因为这样的行为在现实中被“妥协”了,就忽视其中真实的安全风险。尽量选择相对安全的路线,帮助孩子培育安全的骑行习惯,对安全风险多一些“冗余”防备……这些安全常识,家长真的不能等到悲剧出现后才后知后觉。

  其实,很多时候人们不是没有安全意识,而是习惯性的“经验主义”,往往会轻而易举地越过对于安全原则的敬畏。比如,此事中的事发道路据说还未通过验收,于是,一边并未完全禁止机动车,一边却可能被骑行者视为骑行胜地,乃至于完全放任了占道骑行可能带来的安全风险……这背后,并不仅仅是个人意义上的安全意识的疏忽,而更是服从于一种习以为常的集体经验主义的惯性。

  诚然,我们不可能穷尽所有的风险,再“谨小慎微”也无法制造一个绝对的安全空间。但是,安全原则终归有其遵守的必要和参考的价值。几乎所有的安全事件背后,都可以找到背离安全原则的细节。但是,若只有在对悲剧的真实体验和围观中才“看见”安全规则的存在,这显然弱化了规则、原则本身该有的预见性和提醒价值。

  这几乎是所有安全事件背后都伴随的某种“定律”——悲剧发生后,人们能够立即发现与安全相冲突的问题:习惯上的、规则上的、人身上的、管理上的……但是,在悲剧发生之前,很多人,甚至一个系统,都往往会对安全表现出明显的“失明”。或许,每个人心中都住着两个“安全”:一个是经由悲剧的“刺激”所明晰起来的安全原则,一个是时常被侥幸心理或是其他的“优先”价值所覆盖的安全意识。只有当这两个“安全”的距离无限接近,或才能让安全的悲剧少点再少点。

  无论如何,安全面前,少一些侥幸,多一些审慎,尽管听起来很“鸡汤”、很“常识”,但真的重要。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