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当前,我国传统产业还存在大而不强、全而不精、部分领域产能冗余等问题,要通过深化改革,健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体制机制,让传统产业焕发新机,使传统产业所蕴含的新质生产力有效释放。
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的先进生产力,将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举措。很多传统产业带动效应强、产业关联度大、国际市场占有率高,是支撑我国经济发展以及参与国际竞争的生力军。不少传统产业经过技术改造成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传统产业在改造升级过程中所需的新技术、软硬件等,又为新兴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市场和动能。
总体看,我国传统产业尚处于由大变强的关键期,仍位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在关键核心技术、工业基础能力、高端产品供给等方面有不少短板弱项,存在低端产能过剩、高端供给不足、产业基础不牢、创新能力薄弱等问题。当前,要素成本不断上升,资源约束持续趋紧,传统产业的比较优势逐步消失。要通过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催生出传统产业的新质生产力,才能让“老树发新芽”,重塑竞争新优势。
向改革要动力。大力推进制度创新,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让各类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这包括,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为各类所有制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竞相发展的良好环境;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破除地方保护和区域壁垒,促进要素自主有序流动、高效公平配置;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