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中国经济网评论员臧梦雅认为,打破公园边界只是一个开始,未来,推动公园建设不断向“新”而行,还有更多的课题值得我们去细细琢磨。这些题目考验着城市治理者的智慧,需要不断提升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以“绣花功夫”探索更高水平的治理之道。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从山东青岛海泊河公园拆除围挡重新开放,到安徽合肥推进公园与城市“无界融合”,建设文旅新地标“无界”徽园,今年以来,多地公园“拆栏透绿”,方便大家更好享受城市绿地,受到市民和游客的欢迎。
公园从“有界”到“无界”,拆除的是围墙,拉近的是距离,体现的是城市治理理念的升级。近年来,随着公众对“望得见青山、看得见绿水”有了新需求,国内的很多公园也在经历从收费到免费、从限时到24小时开放、从被动服务到主动服务的转变过程。正如游客感叹的那样:“走着走着,就和自然风光撞了个满怀。”公园无界,大众游园更加便捷,游览视野更加开阔,生活品质也得到提升。
在人们的印象中,传统意义上的公园都有围墙、围栏等物理边界。从管理的角度来说,这样的模式更方便维护公园环境,调节游园人数、时间等。但是,当公园破除边界,游园人数、时间不可控,这就给公园管理者带来新的难题。另一方面,园区不再设限,也对游客的文明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
其实,建设无界公园,并非简单地“拆围栏”“拆围墙”,而是要坚持“以人为本”推动绿色空间开放共享,充分考虑广大民众的休闲娱乐需求。以北京市的海淀公园为例,以前的海淀公园四周设有围栏,群众出入园区经常需要绕路,很不方便。2022年开始,海淀公园开展“拆栏透绿”工作,拆除了全部1900多米的外围栏杆,实现公园全开放。去年9月,公园还开放了中心草坪,公园绿地总开放面积达3万多平方米。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打开公园边界,增进生态福祉
让更多口袋公园盛满城市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