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门前的口袋公园休憩玩耍,如今已成为很多市民的生活习惯。据报道,历经数年建设,本市已有610个口袋公园。预计今年底,全市的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将达到91%,这意味着九成市民都能“出门见绿”。
所谓“口袋公园”,既言其袖珍,也喻其方便。这些公园规模较小、选址灵活、绿意盎然,通常以“点状斑块”设计“藏”在街角巷口,给人们带来“转角遇到美”的惊喜。这些小而美的绿色景观,往往还集纳了休闲、娱乐、健身等功能,在车水马龙的城市中勾勒出一片悠闲空间,让人们在家门口享有“诗和远方”。同时,作为城市开放性空间新形态,它也为社区居民提供了互动交流的公共场地。植被错落、布置精巧、环境整洁,老人下棋聊天,年轻人散步健身,小孩奔跑嬉戏,确实是城市里日常又温馨的景致。
口袋公园见缝插“绿”,体现着精雕细琢治理城市的思路。这些小巧精致的口袋公园,往往都是从闲置空地、违建腾退地、立交桥下空间等边角地“挤”出来的。每建成一处口袋公园,就意味着城市环境和居民生活品质又提升了一点。当然,建设口袋公园是“螺蛳壳里做道场”,越是方寸之地,越得精耕细作。从公园选址到规模大小,再到设计风格、设施配备,是应该多提供适老化设施、适儿化配套还是白领休息区,皆需要充分考虑周边实际需求,同时契合于原有风貌特征及文化特点。不是简单修饰,而是让口袋公园有格调、有文化、有活动,看得见情感、记忆、故事,这样的“绿色福利”才算送到了市民心坎儿上。
所谓“三分建设,七分管理”。当一个个“金角银边”绣出城市精致之美,如何使之得到可持续的管理维护,让各项功能得以持续发挥,是必须纳入考量的治理课题。有的地方聘请辖区居民担任“市民园丁”,有的鼓励社会单位参与服务供给,还有的专门组建志愿服务队伍……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享,治理口袋公园也当有这样的共治思路。让更多人既是发展城市、建设家园的受益者、共享者,也是服务城市、守护家园的参与者、贡献者,凝聚起的将是更强大的社区共建合力。
前段时间,“公园20分钟效应”火遍全网,“每天到公园待上20分钟让人状态更好”广受认可。口袋公园既是城市的美丽风景,也是市民身边的“小确幸”。这“微而不小”的绿色重塑,让山水草木更好与城市相融相生,也不断提亮着城市的宜居成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