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评论:城乡融合打开乡村发展新空间

2024-07-23 06:47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对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深化土地制度改革作出重大部署。

  现代国家皆有城亦有乡。对我国来说,如何处理好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现代化的成败。过去,城市对乡村要素的虹吸效应导致农业农村发展相对滞后。2017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必须重塑城乡关系。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可见,乡村振兴离不开“四化同步”的时代背景。

  2023年末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6.16%。城乡融合发展既要解决城镇体系结构不优、城市发展韧性不强等问题,又要解决乡村产业发展水平较低、设施服务相对落后等问题。可见,城乡融合发展既是乡村补齐短板、振兴发展的需要,也是城市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必然。近年来,国家着力破除户籍、土地、资本等方面的体制机制弊端,为城乡融合提供制度供给。眼下,城乡融合发展正在人口、产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多领域展开。

  当前,农业农村改革任务依然艰难繁重。土地制度改革方面,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如何完善,农户住房怎样盘活利用?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方面,如何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建立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守牢“三农”底线方面,怎样完善覆盖农村人口的常态化防止返贫致贫机制,建立农村低收入人口分层分类帮扶制度?这些都是难点,也是焦点。过去,农业农村改革更多从“三农”内部展开;如今,要更多从城乡融合上想办法。

  一方面,率先在县域内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如何在小农户占乡村主体的人口大国将城乡融合与区域协调有机结合?抓手在县域。如何解决城乡产业结构失衡、空间结构失衡?突破口在县域。由此来看,全会提出的“全面提高城乡规划、建设、治理融合水平”意义深远。要立足县域,以城市更新行动和乡村建设行动为抓手,统筹城镇和村庄规划,进而推进空间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等县域统筹,提高城乡发展协同性。《决定》提出,依法维护进城落户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探索建立自愿有偿退出的办法。这既为进城农民吃下定心丸,也为农村改革打开了新空间。

  另一方面,增强城乡经济联系,畅通城乡经济循环。乡村是巨大的消费市场和要素市场。只有实现城乡经济循环,国内大循环的成色才更足。乡村的很多功能是城市所没有的,如农产品供给、生态保育、农耕文化、休闲康养等,这些是独特优势,但需要激活和转化。当务之急是促进要素更多下乡,关键是破除人、地、钱等在城乡自由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为此要进一步推动要素市场化改革,实现由市场决定要素价格。《决定》提出,允许农户合法拥有的住房通过出租、入股、合作等方式盘活利用。有序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健全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这顺应了各界期待,为农民增收打开了新天地。

  可以预期,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将加大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支持力度,破解县域经济发展、乡村发展动能面临的难题。各地在改革过程中,要守住土地所有制性质不改变、耕地红线不突破、农民利益不受损底线,守住生态保护红线和乡村文化根脉,有效防范各类风险,让乡村在城乡融合中迸发活力,让城乡居民共享改革成果。(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乔金亮)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年巍)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中经评论:城乡融合打开乡村发展新空间

2024年07月23日 06:47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对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深化土地制度改革作出重大部署。

  现代国家皆有城亦有乡。对我国来说,如何处理好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现代化的成败。过去,城市对乡村要素的虹吸效应导致农业农村发展相对滞后。2017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必须重塑城乡关系。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可见,乡村振兴离不开“四化同步”的时代背景。

  2023年末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6.16%。城乡融合发展既要解决城镇体系结构不优、城市发展韧性不强等问题,又要解决乡村产业发展水平较低、设施服务相对落后等问题。可见,城乡融合发展既是乡村补齐短板、振兴发展的需要,也是城市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必然。近年来,国家着力破除户籍、土地、资本等方面的体制机制弊端,为城乡融合提供制度供给。眼下,城乡融合发展正在人口、产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多领域展开。

  当前,农业农村改革任务依然艰难繁重。土地制度改革方面,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如何完善,农户住房怎样盘活利用?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方面,如何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建立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守牢“三农”底线方面,怎样完善覆盖农村人口的常态化防止返贫致贫机制,建立农村低收入人口分层分类帮扶制度?这些都是难点,也是焦点。过去,农业农村改革更多从“三农”内部展开;如今,要更多从城乡融合上想办法。

  一方面,率先在县域内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如何在小农户占乡村主体的人口大国将城乡融合与区域协调有机结合?抓手在县域。如何解决城乡产业结构失衡、空间结构失衡?突破口在县域。由此来看,全会提出的“全面提高城乡规划、建设、治理融合水平”意义深远。要立足县域,以城市更新行动和乡村建设行动为抓手,统筹城镇和村庄规划,进而推进空间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等县域统筹,提高城乡发展协同性。《决定》提出,依法维护进城落户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探索建立自愿有偿退出的办法。这既为进城农民吃下定心丸,也为农村改革打开了新空间。

  另一方面,增强城乡经济联系,畅通城乡经济循环。乡村是巨大的消费市场和要素市场。只有实现城乡经济循环,国内大循环的成色才更足。乡村的很多功能是城市所没有的,如农产品供给、生态保育、农耕文化、休闲康养等,这些是独特优势,但需要激活和转化。当务之急是促进要素更多下乡,关键是破除人、地、钱等在城乡自由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为此要进一步推动要素市场化改革,实现由市场决定要素价格。《决定》提出,允许农户合法拥有的住房通过出租、入股、合作等方式盘活利用。有序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健全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这顺应了各界期待,为农民增收打开了新天地。

  可以预期,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将加大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支持力度,破解县域经济发展、乡村发展动能面临的难题。各地在改革过程中,要守住土地所有制性质不改变、耕地红线不突破、农民利益不受损底线,守住生态保护红线和乡村文化根脉,有效防范各类风险,让乡村在城乡融合中迸发活力,让城乡居民共享改革成果。(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乔金亮)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