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于用改革办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

2024-07-16 06:54 来源:深圳特区报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年巍)

善于用改革办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

2024年07月16日 06:54   来源:深圳特区报   涂良川 张宝翠

  提要

  改革开放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我们一方面必须坚持向改革要动力,善于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另一方面必须坚持向开放要活力,善于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激发中国经济发展的强大内生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紧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个主题,突出改革重点,把牢价值取向,讲求方式方法,为完成中心任务、实现战略目标增添动力。”站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点上,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深刻阐述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任务、价值取向与方法路径。指明了全面深化改革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动力。

  以“改革是发展的动力”的思维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

  改革是发展的强大动力,发展是改革的目标引领,以改革为发展提供强大动力是符合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时代表达。历史唯物主义揭示,历史发展是一个不断变化、不断发展的进程,只有处于这种不断的发展变化中,人类社会才能不断进步、实现历史发展的前进。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是由生产方式和生产力的变革驱动的、经济基础的变革会引起上层建筑的变化。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的实践表明:改革开放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我们一方面必须坚持向改革要动力,善于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另一方面必须坚持向开放要活力,善于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激发中国经济发展的强大内生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是发展的动力。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锚定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个总目标,紧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意味着,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不断依据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调整生产关系,依据经济基础的需要不断地调整上层建筑。紧扣中国式现代化主题全面深化改革,就是为了要适应我国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变化来推进社会发展。其中,全面深化改革是“根本动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改革主题”:一方面,“把全面深化改革作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动力”是从我国的社会存在出发,正确认识和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作出的重大历史性决策;另一方面,“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仍是我们在全面深化改革中解决我国发展问题的应有之义。改革和发展“双重奏”的中国实践再次表明:只有通过全面深化改革,破除阻碍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基础变革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才能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才能不断激发和释放社会活力,才能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以“改革得其法则事半功倍”的方法创新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路径

  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历史和现实的必然选择。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始终坚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具体地和历史地分析中国社会运动及其发展规律,进而推动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断取得新胜利。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改革有破有立,得其法则事半功倍,不得法则事倍功半甚至产生负作用”,坚持正确的改革方法论是创新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路径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全面深化改革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思想、重大理论观点,就各方面、各领域的深化改革作出了总体部署,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精髓,其中蕴含的科学方法论更是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正因如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更加注重系统集成,更加注重突出重点,更加注重改革实效,推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更好相适应,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一是要坚持守正和创新的统一,一方面“守”原理之“正”,即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等根本的东西绝对不能动摇;另一方面“创”改革之“新”,要敢于创新,把该改的、能改的改好、改到位,看准了就坚定不移抓。二是改革更加注重系统集成,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统筹推进各领域改革,即通过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从而发挥各项改革措施的联动效应。三是改革要重谋划,更要重落实,“要以钉钉子精神抓改革落实,既要积极主动,更要扎实稳健,明确优先序,把握时度效,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不能脱离实际”。因此,科学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方式方法,为新征程上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以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方法论指引。

  以“让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的追求表达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取向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力量源泉,“让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是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取向。马克思指出,“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社会历史是每个人的能力和自由通过劳动而形成、发展和实现的历史”。历史唯物主义揭示,社会历史是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进行的,生产力是起决定作用的,而劳动者在生产力中是起决定作用的,因而社会基本矛盾的决定作用要通过人民群众的历史创造活动来实现。

  站在新的历史和现实的交汇点,习近平总书记秉承了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这一基本观点并精辟地指出,“我们抓改革、促发展,归根到底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明确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坚持“让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的价值取向。或者说,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价值取向,既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逻辑起点,也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根基。党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始终把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作为衡量改革的重要标准,从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推进重点领域改革,从而不断增强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同时,人民群众积极投身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进程中,其彰显出创造精神和创造活力竞相迸发,亿万人民群众的实践和智慧汇聚起全面深化改革的磅礴伟力。所以说,“为了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意义;依靠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动力”,“改革开放在认识和实践上的每一次突破和深化,改革开放中每一个新生事物的产生和发展,改革开放每一个领域和环节经验的创造和积累,无不来自亿万人民的智慧和实践”。因此,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既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也是我们党永葆青春活力和战斗力的重要传家宝,更是“现实的历史的人”在实践中升华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社会历史性力量!

  (涂良川: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宝翠: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年巍)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