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笔”不应是“麻烦笔”

2024-05-29 07:07 来源:红网

  “体验下来意义不大,却给孩子和家长增加了很多麻烦。”“家长们感觉是为了数字化而数字化,有必要吗?”一段时间以来,12345上海市民服务热线持续收到闵行区部分家长投诉,称孩子所在学校正在推广使用的一种智慧笔让他们烦不胜烦。研发这种笔用于采集学生的学习行为数据,并在进行数据分析后与家长共享。初衷是好的,但在实际运用中产生了一系列问题。(5月27日《解放日报》)

  上海市闵行区教育部门在学校大力推广的“智慧笔”,由学校免费提供,学生用这支笔做作业时,可以把作业记录下来上传至云端,老师同样使用智慧笔批改,对错情况也同步上传,数据采集完成后,不仅可以得知孩子做作业所耗费的时间、完成情况、正确率等基本信息,还可以进行大数据分析,得出高频错误知识点,用于精准指导教学。

  然而,“智慧笔”在推行过程中,不但没有起到理想预期效果,反而遭到家长们的集体“吐槽”,给家长和学生带了来多重麻烦:一则,加重了学生的书包负担。“智慧笔”需要配套使用数字化教学专用的教材和本子,语数外三门课都有专用的教材和本子,而普通的教材和本子平时也会用到,如此以来,孩子书包里每天一套变成了两套,从而让学生书包变得不堪重负。二则,做作业时需要打开相应App,会导致学生离不开手机,难免让家长管理电子产品变得难上加难。三则,带来的收益也与宣称的大相径庭,不成正比。智慧笔配套的App数据,准确率只有二成,参考价值可以忽视不计。

  毋庸置疑,近些年来,国内各地互联网、大数据与教育评价改革深度融合,取得了长足进步。可以说,用数字技术赋能教育评价改革,为破解长期存在的教育评价难题,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无限可能。

  可是,在具体教育实践过程中,由于个别地方过度追求数字化教学,片面认为,数字化越先进越好,越高端越能体现智慧化教育,反而弄巧成拙。具体到“智慧笔”,旨在通过数据分析,全面提升教学水平,让学生学习插上“智慧的翅膀”,结果却成了学生和家长的沉重包袱。

  无节制地使用技术工具辅助教学,不仅会让教育数字化“跑偏”,也会给家长和学生制造焦虑和压力,让教育失去应有的灵魂。教育数字化是今后教育变革的方向和未来趋势,但是,如何规避两者融合“走歪”,是一个值得社会各界积极探讨的重要课题。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臧梦雅)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智慧笔”不应是“麻烦笔”

2024年05月29日 07:07   来源:红网   吴睿鸫

  “体验下来意义不大,却给孩子和家长增加了很多麻烦。”“家长们感觉是为了数字化而数字化,有必要吗?”一段时间以来,12345上海市民服务热线持续收到闵行区部分家长投诉,称孩子所在学校正在推广使用的一种智慧笔让他们烦不胜烦。研发这种笔用于采集学生的学习行为数据,并在进行数据分析后与家长共享。初衷是好的,但在实际运用中产生了一系列问题。(5月27日《解放日报》)

  上海市闵行区教育部门在学校大力推广的“智慧笔”,由学校免费提供,学生用这支笔做作业时,可以把作业记录下来上传至云端,老师同样使用智慧笔批改,对错情况也同步上传,数据采集完成后,不仅可以得知孩子做作业所耗费的时间、完成情况、正确率等基本信息,还可以进行大数据分析,得出高频错误知识点,用于精准指导教学。

  然而,“智慧笔”在推行过程中,不但没有起到理想预期效果,反而遭到家长们的集体“吐槽”,给家长和学生带了来多重麻烦:一则,加重了学生的书包负担。“智慧笔”需要配套使用数字化教学专用的教材和本子,语数外三门课都有专用的教材和本子,而普通的教材和本子平时也会用到,如此以来,孩子书包里每天一套变成了两套,从而让学生书包变得不堪重负。二则,做作业时需要打开相应App,会导致学生离不开手机,难免让家长管理电子产品变得难上加难。三则,带来的收益也与宣称的大相径庭,不成正比。智慧笔配套的App数据,准确率只有二成,参考价值可以忽视不计。

  毋庸置疑,近些年来,国内各地互联网、大数据与教育评价改革深度融合,取得了长足进步。可以说,用数字技术赋能教育评价改革,为破解长期存在的教育评价难题,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无限可能。

  可是,在具体教育实践过程中,由于个别地方过度追求数字化教学,片面认为,数字化越先进越好,越高端越能体现智慧化教育,反而弄巧成拙。具体到“智慧笔”,旨在通过数据分析,全面提升教学水平,让学生学习插上“智慧的翅膀”,结果却成了学生和家长的沉重包袱。

  无节制地使用技术工具辅助教学,不仅会让教育数字化“跑偏”,也会给家长和学生制造焦虑和压力,让教育失去应有的灵魂。教育数字化是今后教育变革的方向和未来趋势,但是,如何规避两者融合“走歪”,是一个值得社会各界积极探讨的重要课题。

(责任编辑:臧梦雅)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