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年轻人对话:余华找到了流量密码?

2024-05-10 07:03 来源:红网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武晓娟)

和年轻人对话:余华找到了流量密码?

2024年05月10日 07:03   来源:红网   汪雨诗

  最近一段时间,余华老师带着新书《十八岁出门远行》再一次在社交媒体上刷屏。在书里,余华描述了一个刚满十八岁的青年首次出门远行,在被现实揍得鼻青脸肿后终于得到内心安慰的故事。这不是余华老师第一次谈及年轻人的问题。在此之前,他曾在多次采访中提到对当今年轻人应对的困境的看法。

  对于内卷,他说:“现在如果再有人来告诉你,你要努力工作,你要有上进心,你就会得到很高的回报,那是鸡汤,那个已经不是现实了,时代已经变了。”

  对于发疯文学,他说:“我觉得是有一种情绪不受自我控制的放大,不要觉得自己好像走投无路了,其实你可能是情绪走进了死胡同,而不是你的人生走进了死胡同,所以才会觉得自己要发疯。”

  对于躺平,他说:“我现在的奋斗的最终的目标就是为了躺平。”

  似乎对于年轻人所关注的问题,余华都有一个最贴近年轻人心理的回答。于是除了“潦草小狗”“把悲伤留给读者,把快乐留给自己”的戏称,余华又被赋予了新的桂冠,“最懂年轻人的作者”。

  在这个高速发展的时代,年轻人面对着不同的生存困境。“内卷”“焦虑”“无所适从”似乎已经成为了年轻人的代名词。恰在这个档口,余华出现了。一个颇负盛名的代表社会公知力的长辈跨越时空的偏见,对小辈表示了充分的理解与尊重。这份珍稀的共情也让众多年轻人热血沸腾。他的访谈千转万转,被截成长图作为年轻人自卫的武器。媒体上关于余华的话题热度高居不下。

  自段子手形态的余华出现在互联网上,流量就始终紧追他不放。比如很经典的为了去文化馆工作而写小说,短短一句话,被千人重写后登上热搜。

  余华同样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他发现了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区别。“现在冷静的主动权已经不掌握在个人手上了,掌握在公众手上。公众想把你遗忘的时候,你确实可以冷静了。但公众暂时还不想遗忘的时候,你想冷静不可能。然后我就知道时代已经变了。”

  仅仅写《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的作家余华知名度远不敌“靠《活着》活着”的编外脱口秀演员余华。兴许这种一句话的流传可以创造美谈,但同时也能掩盖一个作者的真正光辉。作家需要在作品上贴近读者,在必要的创作中恰当远离。

  余华老师在访谈里提到,他是绝对不做任何商业活动和广告,因为他知道自己还是一个作家。

  互联网时代发展如此,一句关于反内卷的话响亮成了口号,无数人就争先恐后忙着复刻模式,打造下一个火爆。

  《十八岁出门远行》出版后,余华按照惯例接受了不同媒体的访谈。但多场直播看下来,不仅是作为听众的接纳疲劳,更为满怀期待与读者分享一个作品孕育的作者余华感到疲惫。面对十八岁出门远行开启的访谈往往意味着对“内卷”、“躺平”。“挫折”的老生常谈。即使提问者以一个多元的角度来分解发问,即使作者本人在问题中发现了原本的疏漏并进行了完善,我们仍能看出回答背后的疲惫。一种态度的反复强调,一个例证的重章叠句都在诉说着叙述者的脱力。但说出这话的人是余华,所以访谈播放量不出所料地按照预期增长,新一轮的长图语录开始在网络上传播。

  当然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一个不知情者或者是甚知情者来说,只要看见内容就代表了一种获取。但我想说的是,包括余华在内的广大作家,他们的内容不仅于此。

  不过正因为是余华,才能吸引这么大的流量,也正因为流量的中心是余华,才能使其始终被收束在不大不小的圈子里不至于失控。

  这样看来流量砸到的不是余华,而是砸到了流量本身。脱离了思想与创新而落入窠臼的流量迟早会沦落到自娱自乐的下场。真正的余华悠哉游哉,说到:“我知道我自己是干嘛的,我所依靠的还是我的作品,我不是依靠流量。我此生为之奋斗的是文学,不是流量”。即使面对庞大体量的新媒体,他始终明白,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他真正要做好的是在写作上的不断精进与创造。

  媒体和青年也应该明白,公众以及时代的困境的确需要作家的发现与观察,但他不能作为一个精准的求助对象,转化一整个时代的负能量。个人借助媒体宣泄能量的同时也意外放大了这种能量。

  对话真正的流量密码来自认知差异的对接,只会不断地转变形式。公众被新媒体赋予了传播权力,也应该相应提高认知水平,不致落入一言堂。众口齐齐跟随着一个声音的杀伤力不亚于众口齐喑。

(责任编辑:武晓娟)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