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两蓝莓当一斤卖”“叫花鸡里没有鸡”,都不是小事

2024-05-08 07:17 来源:光明网

  在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中,各地消费投诉时有发生。最近,“六两蓝莓当一斤卖”“叫花鸡里没有鸡”两起事件在互联网上引发了极大关注。

  不妨回看一下两起事件:在云南大理古城门口,一水果摊贩被指缺斤少两,摊贩承认故意将称重为六两的蓝莓按一斤售卖,并辩称“大理都是这样卖”;在浙江杭州河坊街,一位博主和家人购买了三只叫花鸡,一只当场食用,另两只打包带走后却发现“只有土、没有鸡”,事后商家解释“临时工给拿错了”。

  这样的剧情是不是很熟悉?特别是“六两蓝莓当一斤卖”的情况,即便人们不是在景区而是在自家门口也有可能遇到。现实而言,有提供商品和服务的地方就有发生类似事件的可能,发生后,道歉、赔偿、规范发展即可。但让多数人感到不舒服的是,侵犯消费者权益后,涉事人员还以“大理都是这样卖”“临时工给拿错了”等话语作为回应。言外之意是,“一直都是这样的,怎么就你事多”,“临时工做错了,我也很委屈”。这样的说辞,恐怕人们早就听腻了,心中也已有相应答案:一直都是这样,就没问题吗?临时工做错了,其负责人没有责任吗?这显然是经不起推敲的。

  好在,作为国内热门的旅游目的地,两地对游客的态度和对此事件的处理比较中肯。大理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对摊贩杨某进行了批评教育,并对其在经营中存在的问题依法处罚,罚款200元。杭州上城市监局至河坊街涉事商户开展现场检查、制作笔录,进行立案取证调查,并已同步受理消费投诉,联系消费者进行调处,后续将根据调查结果依法依规进行处置。这样的处理结果,也算是对上述说辞的击破,既维护了游客的基本权益,净化了当地旅游市场,更是给众多关注此事件网友的回复。

  应该说,不论是游客对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为进行社会监督,还是当地监管部门积极介入、强化监管,都是在维护当地经济秩序,促进其文旅健康发展。类似事件看似是小事,多数人也不会因为一两起这样的事件就拒绝去某地旅游,但若这一问题久治不愈甚至成了沉疴痼疾,久而久之就会让人产生“怎么老是某地出问题”的观感,很难说人们对一座城市的向往不会发生转变。更大范围来看,城市形象、营商环境等抽象名词,不就是在一件件小事中积累起来的吗?

  随着各个旅游城市的“爆火”“出圈”,不少零散的市场主体中,不可避免有人抱着赚快钱的想法。“六两蓝莓当一斤卖”“叫花鸡里没有鸡”,亦或阴阳菜单、某某“刺客”等,对此,各方都需要持久关注。对游客而言,多一点维权意识、较真心态,市场上的套路就少一点,如此,受益的也将是所有消费者。而对监管部门来说,不断优化升级旅游市场监管,让消费者投诉有门,为消费者撑腰,才能维护更长远的利益,为城市发展赢得更好的口碑。

  近年来,旅游业在城市经济发展中作用逐步增强,不同量级的城市同台竞争的情形也十分火热。单单是“五一”黄金周的数据就清晰可见:据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测算,全国国内旅游出游合计2.95亿人次,同比增长7.6%,按可比口径较2019年同期增长28.2%。随着旅游目的地趋于多元化,未来,人们会去往哪座城市旅游打卡,又会在社交平台上为哪座城市贡献流量,在旅游的“长尾”周期中,地方政府对待游客的态度和用心程度,至关重要。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武晓娟)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六两蓝莓当一斤卖”“叫花鸡里没有鸡”,都不是小事

2024年05月08日 07:17   来源:光明网   余粒

  在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中,各地消费投诉时有发生。最近,“六两蓝莓当一斤卖”“叫花鸡里没有鸡”两起事件在互联网上引发了极大关注。

  不妨回看一下两起事件:在云南大理古城门口,一水果摊贩被指缺斤少两,摊贩承认故意将称重为六两的蓝莓按一斤售卖,并辩称“大理都是这样卖”;在浙江杭州河坊街,一位博主和家人购买了三只叫花鸡,一只当场食用,另两只打包带走后却发现“只有土、没有鸡”,事后商家解释“临时工给拿错了”。

  这样的剧情是不是很熟悉?特别是“六两蓝莓当一斤卖”的情况,即便人们不是在景区而是在自家门口也有可能遇到。现实而言,有提供商品和服务的地方就有发生类似事件的可能,发生后,道歉、赔偿、规范发展即可。但让多数人感到不舒服的是,侵犯消费者权益后,涉事人员还以“大理都是这样卖”“临时工给拿错了”等话语作为回应。言外之意是,“一直都是这样的,怎么就你事多”,“临时工做错了,我也很委屈”。这样的说辞,恐怕人们早就听腻了,心中也已有相应答案:一直都是这样,就没问题吗?临时工做错了,其负责人没有责任吗?这显然是经不起推敲的。

  好在,作为国内热门的旅游目的地,两地对游客的态度和对此事件的处理比较中肯。大理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对摊贩杨某进行了批评教育,并对其在经营中存在的问题依法处罚,罚款200元。杭州上城市监局至河坊街涉事商户开展现场检查、制作笔录,进行立案取证调查,并已同步受理消费投诉,联系消费者进行调处,后续将根据调查结果依法依规进行处置。这样的处理结果,也算是对上述说辞的击破,既维护了游客的基本权益,净化了当地旅游市场,更是给众多关注此事件网友的回复。

  应该说,不论是游客对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为进行社会监督,还是当地监管部门积极介入、强化监管,都是在维护当地经济秩序,促进其文旅健康发展。类似事件看似是小事,多数人也不会因为一两起这样的事件就拒绝去某地旅游,但若这一问题久治不愈甚至成了沉疴痼疾,久而久之就会让人产生“怎么老是某地出问题”的观感,很难说人们对一座城市的向往不会发生转变。更大范围来看,城市形象、营商环境等抽象名词,不就是在一件件小事中积累起来的吗?

  随着各个旅游城市的“爆火”“出圈”,不少零散的市场主体中,不可避免有人抱着赚快钱的想法。“六两蓝莓当一斤卖”“叫花鸡里没有鸡”,亦或阴阳菜单、某某“刺客”等,对此,各方都需要持久关注。对游客而言,多一点维权意识、较真心态,市场上的套路就少一点,如此,受益的也将是所有消费者。而对监管部门来说,不断优化升级旅游市场监管,让消费者投诉有门,为消费者撑腰,才能维护更长远的利益,为城市发展赢得更好的口碑。

  近年来,旅游业在城市经济发展中作用逐步增强,不同量级的城市同台竞争的情形也十分火热。单单是“五一”黄金周的数据就清晰可见:据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测算,全国国内旅游出游合计2.95亿人次,同比增长7.6%,按可比口径较2019年同期增长28.2%。随着旅游目的地趋于多元化,未来,人们会去往哪座城市旅游打卡,又会在社交平台上为哪座城市贡献流量,在旅游的“长尾”周期中,地方政府对待游客的态度和用心程度,至关重要。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