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屈晓东认为,预算是政府进行财政资金管理的重要工具。如何用有限的财政资金实现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政府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这需要政府部门加强预算管理,优化支出结构,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各级政府要习惯过紧日子,真正精打细算,切实把财政资金用在刀刃上、用出实效来。财政部日前印发通知,从强化预算约束的角度,对中央部门和地方财政落实党政机关习惯过紧日子提出六方面明确要求,督促各地区各部门坚持过紧日子不放松。
预算是政府进行财政资金管理的重要工具。如何用有限的财政资金实现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政府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这需要政府部门加强预算管理,优化支出结构,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要在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坚持“大钱大方”,在确保项目必要性和效益性的基础上,投入充足的资金。对于那些用于日常运行和维护的小额支出,则遵循“小钱小气”的原则,严格控制并减少不必要的花销,杜绝铺张浪费。
何为“大钱大方”?指的是该花就花。充分发挥好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杠杆作用,把同样的钱花出更大成效。2023年,中央财政安排生态环保和绿色低碳相关资金4640亿元,有效确保了党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各项任务目标落地落实;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规模3.8万亿元,有力推动了一批交通、水利、能源等利当前、惠长远的重大项目建设。这些实打实的政府支出,能够带动和扩大社会有效投资,更好地支持重点领域锻长板、补短板。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节用增效更好造福于民
以政府过紧日子换老百姓过好日子